《宋琬·蝶恋花》原文赏析
旅 月 怀 人
月去疏帘才数尺,乌鹊惊飞,一片伤心白。万里故人关塞隔,南楼谁弄梅花笛。
蟋蟀灯前欺病客,清影徘徊,欲睡何由得。墙角芭蕉风瑟瑟,亏伊遮掩窗儿黑。
这首词约作于康熙四年甲辰(1665),作者自前年癸卯冬月出狱之后,流寓江南,枝栖未定,在一个客馆凄清的夜晚,月色皎洁,既有身世坎坷之悲,又有万里怀人之痛,因而发为此词。题为“旅月怀人”,基调相当清冷,从思想境界来说,是符合作者当时的处境的。
上片前三句,写旅夜月色凄清之景。首句“月去疏帘才数尺”,月亮本是悬在半空,由于夜凉如水,寒光逼人,作者感到这月亮离开窗帘,仿佛只有几尺似的。接着二、三两句写在一片惨白色的月光下,那些栖枝未稳的乌鹊,竟都惊飞起来了。曹操《短歌行》曾绘出“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境界,这眼前的情景,和曹诗里所描绘的又何等相似啊! “月明惊鹊未安枝” (苏轼),自己频年漂泊,不正和惊枝的乌鹊一样吗?作者用“一片伤心白”托出此境的异样清冷,不言“皎白” ,而曰“伤心白”,这就在月光上涂上一层使人感伤的色彩,也是作者内心凄恻的展现。这三句情中寓景,景为情设。第四、五两句点出怀人,抒怀人之情,并为怀人点明特定环境。作者所怀思的是故人,而此人此时又远隔万里关塞,使怀人之情,更与一般不同。“故人各在天一角,相望落落如晨星。”则知所怀之人,此刻的心情也是和作者息息相通的。作者的好友中,放流外地,永平别后,很少晤面。宋徵璧在潮州,秦陇地带也有不少故友。而在燕京和作者并称“燕台七子”之一的丁澎,此时远戍尚阳堡还未遇赦。作者在《寄怀施愚山少参》诗中说: “丁也坐微眚,足践辰韩雪,余往送之郊,泪痕欲成血。”句中的“丁”,即指丁澎。壬寅(康熙元年)狱难中和作者同时被系的姬义卿、孙启人等,也被远谪辽西。这些人他都时萦梦寐,所以不必实指所怀为谁,而关塞万里之情乃更见凄苦。“南楼谁弄梅花笛”这句,也是寄慨无端之语。南楼在武昌(今湖北鄂城县南) ,又名玩月楼。《世说新语·容止》篇记载: “庾太尉(亮)在武昌,秋夜气清景佳。使殷浩、王胡之之徒(登楼) 理咏……庾公俄而牵左右步来,诸贤欲避之。公徐曰:‘诸君少住,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所以南楼也称庾楼。南楼弄笛,本是月夜雅人清致,而如今人隔万里关塞,则南楼虽在,弄笛之人也不知其为伊谁,“南楼”一句,不过表示感旧之情而已。
下片“蟋蟀灯前欺病客”三句,点明时节是秋天。句中的 “病客”,正是作者自己。作者因不忍睹此伤心的月色,乃由疏帘之前转向室内,时已夜深,作者在灯前听到蟋蟀的鸣声,又增添另一种愁思。这三句包含多层意思。作者的心情本已凄楚,而蟋蟀偏偏在此时哀鸣,好象有意欺人似的。这是一层。作者身在病中,又当月色凄冷的旅夜,本想早点入睡,听到蟋蟀凄切的声音,想睡也难入睡,这又是一层。作者在灯前顾影徘徊,于是身世之感,怀人之思,客舍病中的孤寂,千头万绪,涌上心头,这是第三层。无情的蟋蟀,竟乃欺人如此,真是“蟋蟀不谙人意苦,啼声搅起愁千绪”啊! 然而就在这一时刻,墙角的芭蕉,送来瑟瑟的风声,被风吹得欹侧了的芭蕉,恰好遮掩了窗子,窗外的月光,再不能透进疏帘,作者反而感到心绪宁静了一些。“亏伊遮掩窗儿黑”的结句,正是对风里的芭蕉作衷心的感激呢!
这首词意境深沉,文字清美,运用典故能自见新意。上片的“乌鹊惊飞”,形象地展示自己此时的心境,既有别于曹操《短歌行》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景况,也不同于周邦彦《蝶恋花》“月皎惊乌栖不定”的情境,而是透过“一片伤心白” 自见境界。“南楼”一句,既用庾亮、殷浩的故事,又融会李白“黄鹤楼中吹玉笛” (《登黄鹤楼》)、赵嘏“长笛一声人倚楼” (《长安秋望》)的诗意,词旨耐人寻思。下片借助于蟋蟀、芭蕉两种客观事物,表现自己的主观情感。蟋蟀之秋夜哀鸣,芭蕉之因风欹斜,原不过是客观的现象,何曾有心欺灯前的病客和为此客遮黑窗子?在作者一褒一贬之间,这些事物,便都沾上了主观的感情色彩,而皆成为有意识的动态。作者文笔之妙也正在于此。末句用“亏伊”两字,尤为缜密。曹尔堪评云: “感得芭蕉遮掩,为‘一片伤心白’故也,细不可言。”所评深合作者的思致。(曹评见评点本《二乡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