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梁·满江红》原文赏析
吴大帝庙
鼎峙乾坤,纷割据、英雄跃马。不几载、西连北拒,长江东跨。帷幄参谋张子布,艨艟飞将甘兴霸。定三分、赤壁走曹瞒,鏖兵夜。
祠庙在,承尘卸。遗像冷,炉烟炧。只紫髯碧眼,英姿如画。北面终贻臣妾辱,东风空向先生借。恁千秋、血食尚凭依,村巫话。
孙权(182—252),字仲谋,公元二二九年即皇帝位,国号为吴,卒后谥“大皇帝”。所谓“吴大帝”就是孙权,其庙,据朱彝尊同调同题的一阕词看,似在南京。
汉末,大下大乱。建安二十五年(220),魏文帝曹丕代汉,北方基本统一。次年,刘备称帝于成都,占有西川、汉中。孙权奋父兄余烈,荡平江南,保有江、浙、两湖以至交、广大片土地,形成了魏、蜀、吴三分鼎立的政治局面。这阕词开头的三句就是说的以上情况。虽然是三国并峙,但曹魏国力最强。为着自身利益,吴、蜀有时也相互争斗,甚至斗得很激烈,不过,他们共同的敌人却是曹魏,所以,他们一致的国策是联合起来抗曹。诸葛亮著名的“隆中对”就主张“结好孙权”。孙权即皇帝位时,吴、蜀重新修好,再结同盟。盟辞上说: “若有害汉,则吴伐之; 若有害吴,则汉伐之。各守分土,无相侵犯。”其后,两国基本上遵守盟约。这就是“西连北拒”的内容,当然,“西”、“北”是从孙吴角度说的。词作吊的是孙权,因而也是不言而喻的。就流势而言,长江在南京的西面,所以说“东跨”。长江自古称为天堑,但孙权雄踞江东,并不是仅仅依靠地利,重要的是在于人和,在于他善用人材。其兄孙策弥留之际对他说: “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事实正是这样。孙权继其兄大业时年仅十九,张昭(字子布)是受命大臣。他力劝孙权节哀理政,使“众心知有所归”。他多次劝孙权不要逞手格猛兽的匹夫之勇,认为为人君者要“能驾御英雄”才是真勇。张昭是东吴的谋主,词家赞颂他“帷幄参谋”之功。帷幄是军中的帐幕。成语有“运筹帷幄”,就是指谋略高明。赞扬张昭,也就是赞扬孙权能纳谏,能用贤。兴霸是甘宁的字。甘宁原为黄祖的部将,孙权与黄祖作战时,他曾射杀孙权的校尉凌操,因黄祖不重用他而归顺孙权,以后屡立战功,是孙权手下的骁将。由于他出身为“锦帆贼”,词家称他为“艨艟飞将”。艨艟(读作蒙冲)就是战船,飞将形容其勇猛,汉武帝时的李广由于善用兵、精骑射、胆略过人而战功卓著,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发生在建安十三年(208 )年底的“赤壁之战” ,孙、刘以不足四万兵力,击败了号称八十万大军的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这是人们熟知的史事,因而毋须赘言。以上是上阕的内容。就双调词而言,一般是上阕写景(或叙事),下阕抒情(或议论),陶梁的这首词也如此。英名盖世的孙权祠庙虽然还在,但已是一片破败的景象了:承尘(天花板)已经脱落,香火久已断绝(炧,通常写作“灺”,读如谢,意为香烛的灰烬),神像被冷落很久了。不过,孙权的画像依然英姿勃勃、神气活现(传说孙权的相貌是长上短下、方颐大口、碧眼紫髯),虽说如此,他向魏文帝称臣(古代君位背北面南,臣位面北),终究把耻辱留给了他的臣妾,而使前此奠定鼎足三分的赤壁之战也失去光采,白白地请诸葛亮借东风干什么呢?这样还想千年万代地享受祭祀,那不过是乡村里巫婆神汉的胡言乱语罢了。
这是一阕吊古词,凭吊的对象是吴大帝孙权。孙权是历史上著名的英雄人物,同时代雄才大略的曹操也由衷地赞扬他的才干,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在他身后,称颂他的代有其人。南宋的辛弃疾写有《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颂扬他“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功绩; 明太祖朱元璋虽则口气带有揶揄但却不得不承认他“也是一条好汉”。陶梁的这阕词,上片虽也极力赞颂孙权在军阀混战中荡平江南的业绩,但主旨却在指出他北面贻羞臣妾的疵点,这就使得助赤壁大火的东风也是白白地借了。这真是欲擒故纵、欲抑反扬,上下片形成强烈的对比,最后认为吴大帝庙的荒凉衰落是自然而然的。他对孙权的评价,不同于前人,包括清初的经学家、词人朱彝尊在内。前人几乎无例外地颂扬孙权,而陶梁却贬多于褒。其原因何在,似有待研究。必须提起的是,朱彝尊也有一阕《满江红·吴大帝庙》,陶梁的词不仅与之同调同题,而且也与之同韵(均用的仄声祃韵),因此,不妨认为这是一阕步其韵而发其意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