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定西番》花间词原文|鉴赏|赏析|注释|评点

《温庭筠·定西番》花间词原文|鉴赏|赏析|注释|评点

其一



汉使昔年离别,攀弱柳,折寒梅,上高台。千里玉关春雪,雁来人不来。羌笛一声愁绝,月徘徊

【注释】

①《定西番》:唐教坊曲,《金奁集》入“高平调”。用为词调始见《花间集》。② “汉使”句:追述汉朝使节往年的离别。汉使,指张骞。《汉书·张骞传》:“骞以郎应募,使月氏,出陇西,凡西域之大宛、康居、月氏、大夏、乌孙诸国,先后皆走。”张骞死后,西域人常怀念。这里是借对张骞的怀念,表达边疆人民怀念朝廷使节之情。③攀弱柳:“柳”与“留”谐音,故古人有折柳赠别,以表依恋不舍之意。《三辅黄图》:“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④折寒梅:折梅赠远人。《荆州记》:“宋陆凯与范晔相善,自江南寄梅一枝,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一枝春,指一枝春梅。⑤上高台:指征夫游子,常登高台,遥望故乡。《乐府诗集·临高台》:“齐谢眺千里常思归,但言临望伤情而已。”⑥“千里”二句:千里之外,玉门关一带还是春雪纷飞,雁已来而人未见。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县西北。⑦羌笛二句:闻羌笛一声,愁思欲绝,月下独徘徊。羌笛:乐器,原出古羌族,故称。唐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评点】

这首词是调本意的发展,写西域人对于平定西域诸国的张骞的怀念。征人驻守玉门关外,出塞的使者要经过此地,他们便成了联系家乡亲人与塞外征人的信使。

上片以家乡父老亲人的口吻,写昔年送别使者的情景。折柳赠别为古时习俗,使者要离开了,亲人们折下柳枝相送,表达对亲人依依思念的情感。折下寒梅,托使者带给远方的征人,使者虽已走远,他们还登上望乡台。

下片则是以征人的口吻,写白雪皑皑,冰天雪地,多么盼望带来家乡的消息。然而大雁归来人不来,那哀愁的心情让人为之动容。《折杨柳》哀怨动人,再徒然一转,以 “月徘徊”三字作结,含蓄蕴藉。愁绝之人在月下徘徊,其离愁乡思无限悠远。

其二



海燕欲飞调羽,萱草绿,杏花红,隔帘栊

双鬓翠霞金缕,一枝春艳浓。楼上明月三五,琐窗中

【注释】

① “海燕”句:燕子将要起飞时,先要理一理它的羽毛。海燕,燕子。古时以为燕子从海上飞来,故称。调羽,指整理羽毛。② “萱草”三句:萱草碧绿,杏花绯红,都在帘栊之外。③ “双鬓”二句:双鬓戴着碧霞色的玉石和金丝制成的首饰,看上去好像春天里一朵盛开的鲜花。④ “楼上”二句:楼上正是十五明月高照之时,琐窗中之人,浓妆对圆月,别有情思。

【评点】

这首小令描写新妆初罢的少女形象。

上片开头一句用海燕初飞兴起少女新妆,给人一种轻盈明丽的感觉。接着用 “萱草绿”、“杏花红”二句刻画少女新妆时的美好环境,烘托了少女开朗而欢快的情绪,使之活动于草绿花红的画面中,为下片突出人物铺垫了背景。一个 “隔”字用得神妙,诗人与春光分离,仿佛有什么羁绊使她还不能冲出帘栊而融身于美好的春光之中。

下片写妆后少女的光丽形象。“双鬓”二句突出妆饰的艳丽,用以比喻少女如花,与李白 《清平调》中 “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意境相似。后二句将少女置于月圆之夜。这时,少女的情怀并未写出,她究竟有何感触呢?给读者以思索的余地。“琐窗中” 三字,岂不是透露出淡淡的清凄之感么?

其三



细雨晓莺春晚。人似玉,柳如眉,正相思。罗幕翠帘初卷,镜中花一枝。肠断塞门消息,雁来稀

【注释】

① “罗幕”二句:指美人初起,帘幕初卷,对镜自照,美如花枝。其中“镜中”句言晓妆后,在镜中见,人如花美。②“肠断”二句:飞雁不传塞外征人的信息,思念之情令人断肠。肠断,表示极度悲切。《世说新语·黜免》:“桓公入蜀,至三峡中,部伍中有得猿子者,其母缘岸哀号,行百余里,不去,遂跳上船,至便即绝。破视其腹中,肠皆寸寸断。”后遂以肠断形容极度悲伤。江淹《别赋》:“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塞门,指塞外关口。颜延年《赭白马赋》:“简伟塞门,献状绛阙。”李善注:“塞,紫塞也。有关,故曰门。”崔豹《古今注》:“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汉塞亦然,故称紫塞。”

【评点】

这首小令抒写少妇对征人的怀念。

上片泛写晚春景色和人物形象,把春景与人面自然地结合起来。“柳如眉”,既写了春柳,又写了人面。“正相思”,表现了在暮春环境中人物的活动。

下片转入具体刻画。帘幕初卷,美人初起,以应 “晓莺”。晚妆对镜,如花一枝,以应“人似玉”。“肠断”二句,以应 “相思”,结构紧凑,浑然一体。少妇的浓浓相思情给读者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温庭筠·定西番》花间集鉴赏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