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仙诗|原文|翻译|赏析|鉴赏

游仙诗

(其五)

逸翮思拂霄,迅足羡远游

清源无增澜,安得运吞舟?

珪璋虽特达,明月难暗投。

潜颖怨清阳,陵苕哀素秋。

悲来恻丹心,零泪缘缨流。

这是《游仙》的第五首。诗人引用一连串典故和比喻,抒写才德之士向往游仙,由于不容人间,备受压抑。它壮思悲绪,幽愤深哀,而典雅清丽,音韵悠扬,独具悲放哀婉的风格。

诗以高举远游开头,显出游仙实怀壮思,如同大鸟骏马,向往高远,出于本性素愿。而人间狭小,就象清清源泉,掀不起波澜,吞舟的大鱼不能在这小水里容身游泳。显然,这“清源”喻指隐士栖居的山林,表示无意隐逸。再说做官富贵,手拿珪璋朝见王后,固然不错,然而即使是珍贵的明珠,如果在黑暗中投送给人,也难免遭到拒绝,甚至仇视,不得知遇。所以在人间追求富贵,是有识之士不为的。因此,就象潜生结实的小草埋怨春天阳光照耀不到,攀缘爬生的陵苕就怕秋天寒气一旦来到,人间隐沦和富贵都各有哀怨。想到这一切,诗人赤诚的心里涌起悲哀恻隐之情,眼泪止不住流了下来。不计典故,诗的大意如此,已经相当明显地表露出诗的主题思想是悲伤人间仕隐二途都是坎坷不平,狭窄不容的,因而志向远大之士便向往游仙。

但是,这诗是用了一系列成语典故的,尤其是中间六句。如果了解它们所用典故,可以进一步欣赏它的艺术特色。 “清源”二句用了两个典故。楚辞《招隐士》说: “山气巃嵸兮石嵯峨,溪谷崭岩兮水增波。兮石嵯峨,溪谷崭岩兮水增波。”原是形容隐居的山水景象,山高水险,非人住处。这里引申发挥,以为最好隐居处所是最清洁的泉水源头,但那里却没有足以掀起波澜的大水。《韩诗外传》卷六第十四章引用孟子说,“吞舟之鱼不居潜泽,度量之士不居污世”。这里也作了发挥,认为“吞舟之鱼”、“度量之士”不但不居“潜泽”、“污世”,以免困顿失意,而且无从隐逸。这就突出了人间无容身之地,只得另找出路,归趋游仙。“珪璋”二句也用了两个典故。“珪璋”是玉制礼器,士大夫执以朝见天子、皇后的。孔子说:“珪璋特达,德也。”(《礼记,聘义》)认为珪璋具有非常通达的效用,因为它显示执珪璋者的品德。这里用意有两层:一是圣人说过,通达显贵的大官是有德的;二是有的贵达显宦虽然有德。但是,实际却往往别样。汉初邹阳投奔梁孝王,被嫉才者诬陷入狱。邹阳在狱中上书自明,其中说: “臣闻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暗投人于道,众莫不按剑相眄者,何则?无因而致前也。”有才而无路,其实坎坷,做官并不通达。这里用意也有两层:一是邹阳被诬即为一例;二是邹阳的比喻有一般意义。这就既否定了圣人训导,又否定了人间仕途。 “潜颖”二句是化用晋初邹湛《游仙诗》的名句: “潜颖隐九泉,女萝缘高松。”原意是形容寒士或埋没,或高攀。这里改“女萝”为“陵苕”,不用木本藤萝,而用攀缘小草突出寒门庶族的低微软弱;同时强调对大自然的哀怨,寄托皇恩不到寒庶,高攀不免摧折的感慨。这就更为鲜明地讽刺了门阀统治下的人间,寒庶绝无通途。由此可见,诗人用典故不仅是精炼语言,更含有历史的感慨和激愤的议论,既暗示人间仕隐古来都非坦途,又委婉讥刺儒家圣训,还突出了西晋门阀统治的黑暗。而用典的手法不一,正用反用,活用化用,得心应手,各臻其妙;引申发挥,恰到好处。所以它使悲放的情思表现得委曲婉转,而诗歌语言也因此显出典雅而清丽,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