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咏怀二十七首
(其十)
悲歌度辽水,弭节出阳关。
李陵从此去,荆卿不复还。
故人形影灭,音书两俱绝。
遥看塞北云,悬想关山雪。
游子河梁上,应将苏武别。
这是《拟咏怀》的第十首。这首诗写自己出使西魏,不能南归的惆怅悲哀的心情。
“悲歌度辽水”, “辽水”,即今辽河,在今辽宁省境内。倪璠注“辽水”一作“易水”,一作“燕水”。 “易水”,在今河北省西部,有北、中、南三易,皆源出于河北易县,汇入拒马河。 “燕水”即“易水”。 “辽水”当泛指北方边塞之地。 “悲歌”, 悲痛的心情。庾信对梁元帝都江陵后由希望变为失望,而西魏却虎视江南,庾信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出使的。 “弭节出阳关”, “弭(mi)节”,缓步徐行,屈原《离骚》: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又, 《汉书·司马相如传》: “于是楚王乃弭节徘徊,翱翔容与。”“阳关”,古关名,西汉置,在今甘肃敦煌西南。与玉门关同为通西域的门户。 “阳关”这里当泛指北方边关。这两句说自己是怀着悲痛的心情出使西魏的。 “李陵从此去”, 《汉书·李陵传》: “陵字少卿,天汉二年,率步卒五千人出塞,与匈奴战,乃降匈奴中。”李陵是因战败而被迫投降的。 “荆卿不复还”, “荆卿”,燕国人对荆轲的称谓。荆轲入秦刺秦王,燕太子饯之易水,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曰: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句说荆轲一去不还。这两句说自己象李陵、荆轲一样离开故国,再也不能复归。
“故人形影灭”, “故人”,旧友、老朋友。 “形影”、形象、模样。 “灭”,消失。这句说梁朝时的老朋友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形象已在自己的记忆中渐渐模糊消失了。 “音书两俱绝”, “音书”即书信,这句说自己和老朋友之间双方都没有书信往来。 “遥看塞北云,悬想关山雪”, “塞北”,借指自己所在的北方,“关山”,边关山口,这里指江南故国与北国往来必经之地。这两句说。自己仰首遥望着塞北的浮云,心里却想着那南北往来路途上的白雪。倪璠注说: “言南北两隔绝也。” “游子河梁上,应将苏武别”,“河梁”,本指桥梁,后亦指送别之地的代称。传李陵作《与苏武诗》: “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这两句即用其意,而非实用其事,说自己如李陵那样,只能将苏武送别,而自己却永远不能回归故国了。
此诗起首便云“悲歌度辽水”,直抒胸臆,犹如给全诗定了调子,整首诗便是一曲悲歌,所引用的典故,李陵和荆卿本身的事迹亦都是一曲悲歌。作者点出自己出使西魏时的心情是悲痛的(因为庾信深知当时梁朝的局势已很艰难,他出使西魏不久,西魏便派大将于瑾等攻陷江陵,元帝被害,梁朝灭亡,庾信《哀江南赋》中述及),自己就如李陵和荆轲一样再也不能回归故国。这首诗内容并不复杂,不象庾信《拟咏怀》中的其他一些叙事诗,用典很多。诗中只用了人们熟知的李陵、苏武的典故,全诗的主调很清楚:不能回归故国的哀伤。结尾用李陵送别苏武诗典表明自己永远不能回国了(国已亡),正与本诗开头相衔接,显得全诗很紧凑。
在用典上,粗看此诗用李陵、荆轲典似乎不是很贴切的,因为庾信由梁到魏的身份和使命与李、荆二人大不相同,庾信在这里不过是用其永不能回归故国之意,是虚用其意,而不能坐实了去相比类。庾信在诗、赋中不仅大量用典,而且运用得恰当灵活,此诗便是一例。另外,此诗在用韵上也与《拟咏怀》其他首不同,中间换韵,前两联用“关”、 “还”为韵脚,平声;后三联改用“绝”、 “雪”、“别”为韵脚,入声。此诗由平声转入声,读来有种心情低沉压抑之感。而韵脚的转换,也正将本诗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分为出使西魏的慷慨悲歌,后部则为不能回归的“绝” “别”之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