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蚕事已毕|原文|翻译|赏析|鉴赏

田蚕事已毕

(夏歌之一)

田蚕事已毕,思妇犹苦身。

当暑理絺服,持寄与行人。

前两句,田蚕,桑田养蚕,这是当时主要农事活动。思妇,因丈夫外出而思念的妇人。犹,还。第一句叙述采桑养蚕的农事已经完毕,也就点明了时序是夏季。因为“蚕生春三月,春桑正合绿”,过了“春三月”,正是夏季了。同时点明了这是《子夜四时歌·夏歌》中的一篇。此句更深隐的含意是,蚕事完毕,蚕已吐丝作茧。这一丝字与“思妇”的“思”字同音双关,因而把第一第二两句从内在深处紧密地联结在一起了。 “苦身”的“苦”,不仅指的是采桑养蚕,继而写到“暑理絺服”的劳累之苦,也包含了对“行人”的思念之苦。

后两句,当,对,冒着。理,治,料理。絺,音chi(痴),不读“希”,即细葛布。《诗经·周南·葛覃》: “为絺为綌。”毛传: “精曰絺,粗曰綌。”持,把,手拿着。与,给。行人,指外出的丈夫。这位“思妇”春季养了蚕,有了“丝”,已经十分劳累了,但她不顾劳苦,又在夏季,冒着暑热,做好葛布衣服,寄给出门在外的丈夫。这就表现了这位劳动妇女的勤劳、干练,显示出她对丈夫的思念、疼爱和关切,说明她在丈夫外出的情况下,爱情的忠贞、专一。于是,一个劳动妇女的美好形象就跃然纸上了。这与古代民间传说中为夫送寒衣的孟姜女的形象,非常相似。可以说,这两个相似的妇女形象,都是古代民间文学的杰出创造。

这首民歌只写了与“行人”别后自己的情况,并未描写与“行人”别离的场面,也未写出别后“行人”的情况,这些都留给读者(听者)去联想了。其实这也是不难想象的。况且,在南朝民歌中,还有不少这方面的诗句,可作为本篇的补充。譬如: “闻欢下扬州,相送楚山头。探手抱腰看,江水断不流。”(《莫愁乐》)“送欢板桥湾,相待三山头。遥见千幅帆,知是逐风流。”(《三洲歌》)《旧唐书·音乐志》: “三洲,商人歌也。”当时的扬州、建康(今南京, “板桥湾”, “三山”在其左近)都是商业发达的城市,这类民歌当是这些城市商业发达的产物。所谓“行人”大多是指外出牟利的商人,他们唯利是图,不重爱情,通常是重利轻别离的。以上两首民歌不仅描写了商人离别的情况,而且也描写了商人离别后的情况:“逐风流”,即眠花宿柳的“风流韵事”。相比之下,更可突出“思妇”的爱情忠贞专一,品德高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