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高台|原文|翻译|赏析|鉴赏

临高台

千里常思归,登台临绮翼。

才见孤鸟还,未辨连山极。

四面动清风,朝夜起寒色。

谁知倦游者,嗟此故乡忆。

这首小诗大约写在诗人的宣城任上,寥寥四十字写出秋日傍晚登高时的所见所感,格调沉郁悲怆,情感深挚哀婉,颇富感染力。在诗歌形式上它已具唐人五言律诗的风韵。

首二句点题。诗人开门见山地点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登台临绮翼”并不是诗人一时兴之所至,心血来潮的结果,是“千里常思归”的原因。但登高的结果非但冲淡不了他的乡愁,反而是“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他的思乡之情更加强烈了。中间四句正是诗人这一强烈感情的抒发,他登高远眺,触景生情,其中最使人敏感的是那空中飞翔的归巢孤鸟。表面写鸟,实则写人。望鸟及人,诗人想到自己仕宦在外,尚不如一只飞鸟。鸟还可以从山林中归来,而自己长期飘泊在外,却无法回到日夜思念的故乡,其悲哀的程度可思而知。不光如此,再放眼远望,却是大山连小山,无边无涯,故乡的所在更是渺茫。一个“极”字把诗人对故乡路漫漫,相去无日,回乡无望的真实情感跃然纸上。如果我们再联想一下诗人这时的遭遇就更不难理解他的酸楚了。他出身于南朝王、谢两大豪门的谢家,少有大志,但却生活在南齐统治者互相倾轧的社会里。对豪门贵族子弟,南齐统治者采取排斥政策,所以他难得有施展抱负的机会。谢朓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被统治者放作外任的。在离别京都时他依依不舍,曾写下《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一诗,表达了他对建业的留恋之情。特别写到“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更见情深。意思是说,想到今后还乡(指建业)的佳期杳然,就教人更加惆怅难忍了。有情人谁不思念自己的故乡呢,正因为如此才使黑发变成了白发。后来诗人到了宣城,这种思乡之情并未因时间的延伸而有所衰减,而变得更加强烈了。这首诗正是诗人这一思想的写照。 “四面动清风,朝夜起寒色”二句,是对三、四句感情的进一步抒发。其前一句写诗人临台时的所见所闻,以“清风”代之,后一句写诗人于萧瑟秋风中引起的联想,透露出诗人对节候变化的关注和感触之深,是典型的情景交融的诗句。秋,历来就是触发游子乡愁的媒介,唐代诗人刘禹锡曾用“自古逢秋悲寂寥”的诗句概括古人对秋伤悲的感情。这中间四句,诗人正是借助于秋景秋色来渲染自己的悲伤寂寥感情的,虽然没作大笔渲染,但通过“孤鸟”、 “连山”、 “清风”和“寒色”已足以勾勒出一幅肃煞的秋天凄清景色,生动地衬托了诗人的哀怨和凄楚。末了六句直抒胸臆。从字面上说,谁人能理解自己在高台上望乡叹息的心情呢!实则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与他强烈的思乡之情形成鲜明的对比。

全诗首尾照应,布局谨严。他不先以秋景秋色作点染,而是先点题,后渲染,不仅有开门见山的艺术效果,而且使思乡之情显得更加强烈。首尾的前呼后应,也显得结构匀称,匠心独运。中间四句,一景一情交错安排,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态亦有静态,勾勒出了一幅阔大无边的凄凉境界,生动有力地渲染和烘托了强烈的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