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散曲《长相思》原文与翻译、赏析

诗词·散曲《长相思》原文与翻译、赏析

[清]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注释〕

①本篇选自纳兰性德《饮水词》。大约作于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随康熙巡行途中。②榆关,山海关的别称。今河北省秦皇岛市北。那畔,犹“那边”。③千帐,极言军营帐幕之多。④聒(guo锅),声音喧扰嘈杂。

〔分析〕

唐人边塞诗中有《从军行》一类绝句,多以简短的篇幅描绘同中原内地绝异的边塞风光,展现悲壮激烈的战争场面,抒写出征戍边将士复杂变幻的思想情感。由于诗歌的作者往往具有那种特定的自然环境与战争生活的亲身体验,因此笔下流淌出来的诗句真切自然,情感深挚,充满强烈的生活气息和感染力量。词受传统观念的制约,写此类题材的较为少见。而纳兰性德的这首小令《长相思》不落窠臼,突破成法,与唐人《从军行》有异曲同工之妙。

纳兰性德二十二岁中进士、授侍卫以后,多次伴驾下江南、出边塞,巡察全国各地。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三月,康熙皇帝平定了三藩之后,豪兴大发,于是东出山海关,祭祀长白山,巡视满族的发祥地。纳兰性德在随行途中,触景生情,因事寄兴,写下这首记叙军旅生活与抒发思乡之情的词作。

全词以时间顺序为线索。

上阕描写白天行军以及晚上驻宿的盛况。“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作者以重叠复沓的笔法,极其简约地勾勒出千里行军的漫长旅程。读着这几句词,我们仿佛见到了那伴随御驾的万千人马,翻越了一道道山,涉过了一条条河,正向山海关那个方向进发。“夜深千帐灯”一句,异峰突起,落墨非凡。它摄取了夜阑更深,千帐灯红这样一个特写镜头,表现大军夜晚驻宿的情状。被无边夜色笼罩着的广袤的原野上,数以千计的营帐一座紧连着一座,帐外的马灯火光闪烁,彻夜不熄。远望过去,气势是何等的恢弘,规模又是何等的壮阔! 难怪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要极力赞曰:“‘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长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求之于词,唯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之‘夜深千帐灯’,《如梦令》之‘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差近之。”

下阕抒发夜宿军营时的思乡之情。“风一更,雪一更”与上文的“山一程,水一程”,不仅在形式上同样采用重叠复沓的手法,而且在意义上对应叠加,渲染了军旅生活的艰辛程度。“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丘迟《与陈伯之书》)而榆关内外却是春寒料峭,风雪交加。寥寥数语,道出了北地三月的气候特点。

“聒碎乡心梦不成。”经历了白天跋山涉水的长途行军,人困马乏,正在酣睡之中。却不料被帐外风雪呼啸的声音惊醒,以致美梦也做不成了。于是,作者情不自禁地思念起温馨安稳的家园生活,由衷地发出“故园无此声”的深长叹息。纳兰性德笔下经常写到残梦,写梦醒之后的景象与思绪,如:“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如梦令》)“残梦远经吹角戍,明月长亘衣天。”(《中元前一夕枕上偶成》)这一首《长相思》就是以“梦不成”来表达浓郁深沉的乡思。

纳兰性德“身向榆关那畔行”,是伴驾出巡。亦如作者《与顾梁汾书》所言,能“目睹龙颜之近,时亲天语之温”,也许是十分荣耀的,但同时却不得不付出告别亲人,远离故园的代价,全词巧妙地透露出封建官宦“身”、“心”的矛盾。这一矛盾体现在行文上,词的格调就显示出前扬后抑,顿挫有致的特点。写军营生活,则笔势豪放纵恣,情怀慷慨激荡;发故园之思,则寄慨遥深沉郁,意绪缠绵宛转。读上半阕,你会生“千古壮观”之叹,而读下半阕,你又会有九曲肠回之感,真是摇曳多姿,别有风韵。

此词直抒胸臆,不作矫情,语言清新,流动自然,毫无斧凿之痕。究其原因,诚如王国维所言:“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人间词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