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赋《长沮桀溺耦而耕》原文与翻译、赏析

散文赋《长沮桀溺耦而耕》原文与翻译、赏析

《论语》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11)?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2)。”

〔注释〕

①本篇选自《论语·微子》。长沮(ju聚)、桀溺,并非真实姓名,乃以外形特征称二隐士。长、桀(同“杰”),高大魁梧之意。沮、溺,指人浸在泥沼水洼之中。耦而耕,两人并耕。②津,渡口。③执舆,犹执辔,赶车者手拉缰绳驾御车马。④这里“知津”是暗讥孔子周游列国,熟知道路,不用问别人。⑤滔滔者,以洪水泛滥比喻时局混乱。谁以,犹“与谁”。易,改易,改变。⑥而,通“尔”,你。辟,同“避”。人,指暴君污吏一类的小人。孔子曾说过“危邦不入,乱邦不居”,要择人而事。故称孔子为“辟人之士”。⑦辟世之士,逃避乱世的隐者。长沮、桀溺自指。⑧耰(you优),一种击碎土块平整土地的农具。这里指用耰掩埋种子。辍(chuo龊),停止。⑨怃然,怅惘若失的样子。⑩“鸟兽”句,指孔子不愿隐居山林与鸟兽同群。或说以鸟、兽不同其类,比喻人各有志,即“道不同不相为谋”之意。(11)“吾非斯人”句,我不与世人共命运,又和谁相亲呢?斯人,世人。与,亲与,相亲。(12)“天下”二句,倘若天下政治走上轨道了,我孔丘也就不会再作变革的努力了。与,参与。

〔分析〕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鲁哀公六年,孔子离开楚国的叶地回蔡国,途遇长沮和桀溺。这件事也发生在孔子六十三岁时。

长沮、桀溺的真实姓名今亦不详,可能是生活在水边,又身材高大强健,所以才有了这两个名字。“沮,湿也”、“溺,没也”,都与水相关;长有高大之意,桀与健同义,有勇健之意。这两个名字表示了他们的外貌和生活环境,与接舆的取名方法相同,应该不是真实姓名。

那天孔子要过河,找不到渡口,让子路去问两位并肩耕作的高大汉子。不料两人十分冷漠。长沮不但不回答,反而反问车上是谁(很可能是明知故问),然后是一阵冷嘲热讽:既然是孔丘,就该知道渡口在哪里,何必问人呢?! 子路碰了一个软钉子,只得请问桀溺。桀溺的回答更绝,他竟提出要子路改换门庭,离开孔子和他们一起隐居! 还指着河水对子路说:现在社会混乱,就像这滔滔滚滚的河水,没人改变得了。与其跟着孔子去改造这无法改造的世界,还不如和我们一起隐居自乐,不去烦心的好。说完也不管子路的反应,又埋头农活了。

没有问到渡口,却碰了两个不大不小的钉子,子路懊丧地回来告诉孔子。孔子听后,脸上一副怅惘和失意的神态,自言自语地作了一番辩白。他清楚自己和隐士的距离,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人怎能和鸟兽同群呢?他表明了自己改变世界的坚定决心:与人同群,毫无选择余地! 既然与人同群,就要痛痒相关,不能坐观世乱;正是因为世乱,才需要救治。如果世界已很太平,很有秩序,人人都已安居乐业,那还需要我孔丘奔波什么呢?难道想把世界搞乱吗?孔子说这番话的时候,我们可以想见他内心的沉痛和激愤。这篇短文让我们看到了春秋时期两种不同思想的尖锐对立:强烈的忧国忧民和避世的隐居自乐,中流砥柱的气概和明哲保身的自私。

在表现手法上,这篇短文比较详细地记叙了子路和长沮桀溺的对话,同时还对人物的神情和动作有所描绘,如“夫子抚然”的神情和桀溺“耰而不辍”的动作,能让人清楚地感受到孔子的怅然和桀溺的冷漠。而从子路与隐者的对话中,我们也能看出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和心理。在子路问津却受了一番教训的对话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他的谦恭有礼和两位隐者的孤芳自赏的倨傲。长沮“是知津矣”的回答所透露出来的那种奚落别人时得意而冷漠的神情,更是十分传神。“问津”在文中具有双关含义。孔子让子路问的是过河渡口,长沮却扯上了人生之路,嘲笑孔子周游列国却不知渡口在哪里,还传什么道呢?要传道就一定要知道渡口在哪里,就不应该问人! “是知津矣”这个一语双关的不答之答,令人回味无穷。

〔评说〕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言所当与同群者,斯人而已,岂可绝人逃世以为洁哉? 天下若已平治,则我无用变易之。正为天下无道,故欲以道易之耳。程子曰:‘圣人不敢有忘天下之心,故其言如此也。’张子曰:‘圣人之仁,不以无道必天下而弃之也。’”

李贽《四书评》:“真圣人之言。”

方存之《论文章本源》:“记二人傲倪孤高如画。末记孔子一谈,深情至切。……二人一讥孔子为知津,一以天下滔滔莫非津也,语意妙极。其不告津者,正所以告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