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赋《楚狂接舆》原文与翻译、赏析
《论语》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②,凤兮!何德之衰③?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④。已而⑤,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⑥!”
孔子下⑦,欲与之言。趋而辟之⑧,不得与之言。
〔注释〕
①本篇选自《论语·微子》。接舆,楚国狂士,姓接名舆;或说姓陆名通,字接舆。②凤,凤凰,传说中的神鸟,这里比作孔子。③何德之衰,你的德行为什么如此衰微?句意是讥讽孔子在无道之世出来奔走游说。④“往者”二句,以往的行为固然已无可挽回,从今开始还来得及。暗劝孔子尽快隐退。谏,止,挽回。追,及,赶得上。⑤已而,犹言“算了吧”。⑥殆,危险。⑦下,下车。一说走下堂阶。⑧趋,小步快走。辟,通“避”。这句的主语是接舆。
〔分析〕
本篇与后面的《长沮桀溺》和《子路从而后》章都选自《论语》第十八篇《微子》,比较集中地记叙了孔子周游列国时途遇隐士的情景,描绘了出世的隐士与入世的孔子之间不同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四处碰壁的孔子在这里受到了避世隐士的责难和嘲讽。
接舆是楚国一位佯狂避世的贤人,今已失其姓名。一般认为因接孔子之车而歌才名为接舆的,但也有认为姓接名舆,或姓陆名通、字接舆的。关于他的事迹,《韩诗外传》卷二略有记载,说他是一个亲自务农的狂士,有一次楚国使者拿着一百锭黄金来请他出山去做河南的地方长官,他不置可否地笑笑,既不回答,也不说什么,事后却带着吃饭的锅子和织布的纺机,和妻子一起改姓换名离开了家乡,再也没人知道他的踪迹了。由这条记载看,他应该是一个像庄子一样逍遥的道家人物。
另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这件事发生在孔子六十三岁时,当时孔子正在楚国,楚昭王打算封给孔子一块七百里大的地方,因受令尹子西的阻拦而未果。楚昭王死后,孔子即准备离开楚国到卫国去。就在这时碰到了接舆。接舆深为孔子的劳劳车马而到处碰壁惋惜,于是故意迎着他的车走去,唱了这首《凤兮》之歌。凤和龙一样,历来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标志,古人常用来代表人中君子。接舆以凤比孔子,可见他对孔子的敬重和对孔子品德的充分肯定。但是他又不同意孔子的做法,认为凤凰应在天下有道时才出现,现在天下无道,你孔子为何栖栖遑遑地四处奔波,四处碰壁,硬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呢?于是他规劝孔子迷途知返,尽快去归隐,停止到处碰壁、劳而无功的追求。现在的当政者都不可救药,何必自讨没趣呢?这个无道的时代根本就挽救不了! 说完便飘然而去。
孔子对隐士历来很尊重,面对楚狂的善意规劝,孔子不能说毫无所动,他不是也曾说过“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话吗?但是从根本上说,他的人生观和道家的那些隐士是不同的,他是入世的,有着执著的追求和理想。不过听了接舆的话,他本能地感到碰上了一位异人,很想和他交谈,向他请教,于是赶快下车以示恭敬。没想到接舆不打算和他讨论,在他下车之前就飘然而去了。这对孔子来说不免有点失望:碰到一个唱反调的人,却无法和他讨论! 对方只表达看法而不屑于讨论,实在是一个深深的遗憾!
这篇文章很短,但寥寥数笔,一位上古隐士的形象就已突现在我们面前了。作者没有正面的描绘,而楚狂的风采却活灵活现:来去无踪,飘忽潇洒,唱着歌从车边经过,不知从何而来;唱完歌即飘然而逝,又不知何处而去,令人回味无穷。至于孔子,虽只有几个动作,但最后“不得与之言”那句话,仿佛使人看到了他的怅惘,他的无奈,他的一腔心曲无法倾吐的失望。总之,这篇短文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像空间。
〔评说〕
孔安国:“佯狂而来歌,欲以感切孔子也。”(引自司马迁《史记》裴骃《史记集解》)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凤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接舆以比孔子,而讥其不能隐为德衰也。来者可追,言及今尚可隐去。……接舆盖知尊孔子而趋不同者也。”
“孔子下车,盖欲告之以出处之意。接舆自以为是,故不欲闻而避之也。”
李贽《四书评》:“孔非衰凤,狂实犹龙。读此,如到异境遇异人,数日后犹飘飘欲仙,乐哉!”
汪烜《四书诠义》:“以下数章,皆见圣人之不忍于避世也,接舆诸人高蹈之风致自不可及。其讥孔子处,亦非谓孔子果趋慕荣禄,同于俗情。但世不可为,而劳劳车马,深为孔子惜耳。”
康有为《论语注》:“孔子下车,盖知为异人,欲告之以救世之义,楚狂自有旨趣,故不欲闻而避之,此亦大隐之至。特发歌以致讽,不可谓不勤拳急;趋避而不言,不可谓不淡泊。隐士之高远奇僻,及圣人之优容接引,皆可见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