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散曲《咏史》原文与翻译、赏析

诗词·散曲《咏史》原文与翻译、赏析

[晋] 左 思



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

列宅紫宫里,飞宇若云浮

峨峨高门内,蔼蔼皆王侯

自非攀龙客,何为欻来游

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

振衣千仞冈(11),濯足万里流。



〔注释〕

①本篇选自《文选》。作者《咏史》共八首,本篇原列第五。②灵景,指日光。神州,《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国名曰赤县神州。”③紫宫,原为星名,即紫微宫,古以为天帝所居;此指皇宫。④飞宇,形容屋檐像鸟翼状的屋子。宇,屋檐。⑤峨峨,高高耸立的样子。⑥蔼蔼,形容众多。⑦攀龙客,指追随帝王诸侯以求取功名之人。扬雄《法言》:“攀龙鳞,附凤翼,巽以扬之。”⑧欻(xu须),忽然。⑨被褐,指穿着布衣而有美才的隐士。阊阖,天上紫微宫门名,此指都城门。⑩许由,古代传说中的隐士。皇甫谧《高士传》载,唐尧欲让位给许由,许由逃到“颍水之阳,箕山之下”。后又听说尧要任他为九州长而“洗耳于颍水”,表示对涉及功名利禄之士连听也不愿听。(11)千仞,极言其高。古代七尺为一仞。



〔分析〕

西晋的左思博学高才,但因出身寒微,故仕进艰难。他是太康时代的杰出作家,所著《三都赋》辞采壮丽,史称“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晋书》本传)。今传《咏史》诗八首是其诗歌的代表作,主要抒写建功立业的愿望与壮志难酬的愤懑,揭露门阀制度的不合理,风格遒劲,在太康诗坛上独树一帜。

汉魏以来,高门士族日渐把持政权,至魏文帝曹丕于黄初元年立“九品官人法”,更从制度上保证了这种对权力的垄断,寒门之士很难有仕进并施展才能的机会。这种情况到西晋益盛,刘毅在太康间曾上书请废九品中正制,书中有“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之语,但晋武帝不准。左思的《咏史》就是抨击这一不合理制度的作品。

这首诗是组诗的第五首,分前后两个部分。前六句为第一部分,写京城洛阳宫室的壮丽,以及活动于其间的王公贵族。首二句写明朗的天空中太阳高照,阳光辉耀着神州大地。诗人在此壮阔的背景上再描绘出宫城建设的宏丽。“紫宫”即紫微宫,本是天上的星座名,也用来指帝王的宫殿;“列宅”形容宫中的房屋栉比鳞次。如果说“列宅”句意在状其广袤,那么“飞宇”句则表现其高峻。“飞宇”指像展翅振飞的鸟翼般的屋檐,它们高耸如天上的浮云。写完宫阙之壮丽后自然写到了出入于其间的人物,原来在这些高大的门楼内居住着众多的王侯卿相,“峨峨”状门楼之高,“蔼蔼”言人物之多。从表面上看,这一部分只是对景物的客观描绘,实际上它表现了统治集团奢侈豪华的气派,象征了高高在上、君临天下的门阀制度。

诗的后六句为第二部分,转入自抒怀抱,表达了高蹈遗世的志向。“自非”二句紧承上文的“王侯”而来,转接严丝密缝。“攀龙”即指攀附那些王侯权贵。汉代扬雄的《法言·渊骞》曰:“攀龙鳞,附凤翼。”东汉班固的《汉书·叙传》也有“攀龙附凤,并乘天衢”之语。诗人自言:我本不是那种攀龙附凤的追名逐利之徒,怎么忽然会到洛阳这种地方来呢?严酷的现实促使他自我反省,终于幡然醒悟。接下去的四句,诗人表达了要远离世俗社会、投身隐居生活的志向。他要穿上粗布衣服,大步跨出京城之门,去追踪古代的高士许由。古时传说尧要将天下让给许由,他就逃到颍水之滨、箕山之下隐居起来,并在颍水中洗耳,因为尧的话玷污了他的耳朵。诗人要像许由那样投身大自然的怀抱,在千仞高冈上抖衣,在万里长河中洗脚,以涤除世俗的尘污。这四句诗运用两组对偶句,连贯而下,有高屋建瓴之势,抑扬顿挫,音调高朗,尤其是最后两句意象雄伟,对偶工切,透出豪迈劲健之气,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佳句。

在竞趋华丽的太康诗坛上,左思能以其诗独标刚健雄迈的高格,继承了建安文学的优良传统。这种风格根源于他的高才远志以及壮志不酬的抑塞磊落的情怀,故钟嵘《诗品》称“其源出于公干(刘桢),文典以怨”。清人沈德潜谓:“太冲胸次高旷,而笔力又复雄迈,陶冶汉、魏,自铸伟词,故是一代作手。”(《古诗源》)此评切当而又全面。

左思之诗不仅有继承传统的一面,也颇具开拓创新之功。即以咏史诗而言,最初班固的《咏史》诗仅是概括史事,质木无文,而左思的《咏史》则是借古抒情,正如清人何焯指出的:“题云《咏史》,其实乃咏怀也。”(《义门读书记》)近人钱基博在其《中国文学史》中评曰:“《咏史》之名,起自班固,但指一事;不过美其事而咏叹之,檃栝本事,不加藻饰,此正体也。 而(左)思多摅胸臆,不必专咏一人,专咏一事;咏古人而己之性情俱见;本事不过借以为影子,不脱不粘。错综震荡,创格新特,而造语奇伟,不为陆机之绮练,亦异潘岳之清浅,骨气雄高,足追陈王(曹植)。”这段评论将左思《咏史》诗的特点成就概括得十分精当。以本诗而言,诗人干脆抛开史实的载体,直接叙写时事,抒情咏志。本诗采用对比手法,前半描写帝王公侯的奢华豪侈,极尽形容;后半表示对这一门阀社会的断然决绝,幡然醒悟后要阔步离去,前后反跌,更衬出他蔑视权贵的孤高气骨。

〔评说〕

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诗有意阔心远,以小纳大之体,如‘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古诗直言其事,不相映带,此实高也。”

胡应麟《诗薮》“太冲以气胜者也。‘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至矣。而‘岂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其韵故足赏也。”

张玉谷《古诗赏析》“言干谒不如高蹈也。直是咏怀,史事不过许由一点耳。前六,似与前者‘济济京城内’蹊径相同,而此则有侯门深邃,不容干谒之意。后六,醒出干谒无用,不如高蹈可乐,以许为宗,俯视一切。结处写概,真有临崖勒马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