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池北书库记
朱彝尊
池北书库者,今少詹事新城王先生聚书之室也(1)。新城王氏,门望甲齐东(2),先世遗书不少矣(3),然兵火后散佚者半(4)。先生自始仕迄今(5),目耕肘书(6),借观辄录其副(7)。每以月之朔望玩慈仁寺(8),日中集奉钱所入(9),悉以购书(10),盖三十年而书库尚未充也(11)。
自唐以前,书多藏之于官(12)。刘歆之《七略》(13),郑默、荀勗之《中经》、《新簿》(14),其后四部、《七录》(15),代有消长(16)。民间所藏,赐书之外(17),无多焉尔。自雕本盛行而书籍易得(18),民间镂板(19),未贡天府者且十之九(20),由是官书反不若民间之多。古之拥万卷者,自诩比南面百城(21); 今则操一囊金(22),入江浙之市,万卷可立致(23)。然自博览者观之(24),若无所睹也(25)。夫宋元雕本日就泯灭(26),幸而仅存于水火劫夺之余(27),借钞本流传。顾士之勤于钞写(28),百人之中,一二人而已。习举子业者(29),诵四子书(30),治一经(31),不过四五十卷,可立取科第(32)。而贾人牟利(33),亦惟近乎举子业者是求(34);非是则不顾,至以覆酱、裹面、糊蚕箔(35)。古之人竭心力为之者,今人全不之惜,任其湮没(36)。此士君子衋伤于心(37),而先生书库之设,藏之惟恐不亟也(38)。
彝尊经乱(39),先世之遗书莫有存者。及壮,糊口四方(40),经过都市,残编断帙(41),至典衣予直(42),积之二十年矣。以验藏书家目录(43),则仅存其十之二三焉,然未尝无出于藏书家目录之外者。譬之于海,九川四渎无不趋焉(44),而滮池瀱汋之水(45),聚而勿涸(46),鸟见之饮啄,鱼得之泳游,亦可自乐其乐,而忘其身世之穷焉(47)。明年归矣,将寻先生之书库,借钞所未有者。
奉先生之命,遂为先生记之。
〔注释〕(1)少詹(zhan)事: 詹事的副职。自唐代起建詹事府,设太子詹事一人,少詹事一人,总管东宫内外政务,以辅导太子。清不立太子,詹事班次在通政使大理卿之下,作为翰林官迁转之阶。实际是闲职。新城: 现在山东省桓台县。(2)门望:门第、族望。甲: 冠于,占第一。齐东: 这里泛指新城县一带。山东的大部分古代属齐国。(3)先世:上代,祖先。遗: 留下的。(4)佚(yi): 遗失。(5)始仕: 开始作官。王士祯于顺治十二年考中进士,就被派到扬州府去作推官。(6)目耕:读书。这是以耕田比喻读书。肘(zhou)书: 抄写。书法讲究运腕运肘。(7)录: 抄写。副: 这里指复本。(8)朔望:阴历初一和十五。玩:游逛。慈仁寺: 在现今北京市广安门内,通称“报国寺”。(9)日中:整日,白天。奉钱: 俸禄。奉通“俸”。(10)悉: 完全。(11)充: 充足,满。(12)官: 指朝廷。(13)刘歆(xin): 字子骏,西汉末年古文经学派开创者,目录学家。《七略》: 刘歆撰,包括《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和《方技略》。《七略》是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14)郑默: 魏秘书郎。荀勗(xu): 晋秘书监。《中经》、《新簿》: 《隋书·经籍志》: “魏秘书郎郑默始制《中经》,秘书监荀勗又因《中经》更著《新簿》,分为四部,总括群书。”(15)四部: 我国古代图书分类名称。晋荀勖《中经簿》改刘歆《七略》为甲乙丙丁四部(四部之外还有佛经书)。到《隋书·经籍志》确定四部名称为经、史、子、集,并确定其顺序(《中经簿》乙部为子,丙部为史),沿用至今。《七录》: 书目名,梁阮孝绪撰。分《经典》《记传》《子兵》《文集》《术技》《佛法》《仙道》七录,收图书六千二百八十八种,四万四千五百二十卷。(16)消长: 消失、增长。(17)赐书: 皇帝给予的书。(18)雕本: 雕版印刷的书。(19)镂(lou)版: 雕刻书版。(20)贡: 进献给皇帝。天府: 宫中府库。且: 将近,差不多。(21)诩(xu): 夸耀。南面百城: 面南而坐,统辖许多地方。意思是作大官。(22)操: 拿着。金: 钱。(23)立致: 立刻得到。(24)博览者: 读书多的人。(25)若无所睹: 好象没看见什么。意思是新印的书非罕见,故不重视。(26)就: 趋向。泯(min)灭: 消亡。(27)水火劫夺:指水灾、火灾、偷盗等。(28)顾: 只是。(29)习举子业者: 攻读以应科举考试的人。(30)四子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也称四书。(31)治: 研习。一经: 指五经中的一种。清朝科举制度,《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都出题,应考者可以任选一经,所以研习一经即可应考。(32)立: 即刻。取科第: 参加科举考试及第(考中)。(33)牟(mou)利:谋取利益。(34)惟近乎举子业者是求: 惟求近乎举子业者(“惟……是……”是倒装句的一种形式)。意思是,只愿意刻印科举的书。(35)覆酱: 也说“覆瓿(pou)”,盖酱罐(表示著作没有价值)。蚕箔(bo): 养蚕的竹席。(36)湮(yan)没: 埋没。(37)衋(xi): 伤痛。(38)亟(ji): 赶快,急速。(39)乱: 指明清之际的战乱。(40)糊口四方: 到各地找饭吃。(41)帙(zhi): 书套。这里指书。(42)典衣: 典押衣服。直: 通“值”,价钱。(43)验: 检验,考察。(44)九川四渎(du): 泛指大河。九川: 指九州的九条大河。司马贞《史记索隐》: “弱、黑、河、漾(yang)、江、沇(yan)、淮、渭、洛为九川。四渎: 指长江、黄河、淮水、济水。《尔雅·释水》: “江、河、淮、济为四渎。”渎: 大河。(45)滮(biao)池瀱(ji)汋(zhuo):泛指小水。滮池: 古水名,在西安市北。瀱汋:《尔雅·释水》: “井,一有水一无水为瀱汋。” 《疏》: “此言井或一时有水,一时无水者名瀱汋也。”(46)涸(he): 水枯竭。(47)忘其身世之穷:因为水少,不久会干涸,鸟鱼不知,还在自乐其乐,所以这样说。
〔鉴赏〕清初的著名文学家,往往同时又是在学术上颇有造诣、成就卓著的学者; 而他们的学术造诣和成就,对于他们的文学创作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朱彝尊就是这样的一位著名文学家兼学者。他的《池北书库记》,就是“纡余澄澹,蜕出风露,于辨证尤精” (王士祯《竹垞文类序》)的散文名篇。
《池北书库记》,是朱氏应王士祯之请所写的一篇散文; 所记内容又是王氏的“池北书库”。因此,简略地介绍一下王士祯以及他的“池北书库”,自然是很有必要的。
王士祯(1634—1711),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今桓台)人。清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由扬州推官累官至刑部尚书。王氏善文、词,尤工诗,领袖诗坛数十年,论诗力主“神韵说”。一生勤于著述,据不完全统计,刊行于世的各类著作就有三十六种,二百七十卷之多。以《带经堂集》、《居易录》、《池北偶谈》和《渔洋诗话》等为最著名。“池北书库”,是王士祯藏书之处。王氏《池北偶谈序》介绍说:
予所居先人之敝庐,西为小圃,有池焉,老屋数椽在其北。余宦游三十余年无长物,唯书数千庋置其中,辄取乐天池北书库之名名之。
《池北书库记》,开宗明义,即点出“池北书库”乃王士祯“聚书之室”。接着,全文围绕藏书这个中心,从三个角度作了记叙。
第一段,从“新城王氏”至“盖三十年而书库尚未充也”,介绍王氏的抄书、购书,以及三十年苦心经营“池北书库”的情况。第二段,从“自唐以前”至“藏之唯恐不亟也”,概说我国历代的官家藏书和民间藏书的演变; 进而叙说当日士子热衷举子业,而商人牟利,对于书籍已不再如古人那样爱惜和收藏了。因此,王氏“池北书库”之设,更显出其难能可贵。第三段,从“彝尊经乱”至“借钞所未有者”,联系自己的爱书和藏书,表示归隐之后,“将寻先生之书库”,阅读和借抄自己藏书中所未有者。结尾,则用一句话交代了此文写作的缘由。全文一气呵成,可是,剪裁巧妙,句琢字炼,简而有要,内容相当丰富,真可谓“辞约而义丰,外淡而中腴,探之无穷,味之不厌” (潘耒《曝书亭集序》)。这是《池北书库记》的第一个特色。
本文在介绍了王士祯的“池北书库”之后,笔锋一转,对我国历代官家和民间藏书的历史演变,作了科学的考察,并且联系现实情况,对比了今人和古人对于书籍的不同态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世态。这种以“才学为文”,或者说“在文中讲学问”,正是学识渊博又精于考据的朱氏古文的又一特色。《池北书库记》,“文有骨力,卓尔大雅” (丘炜萲《五百石洞天挥麈》卷六),让人领略到一种雅洁之醇味,显然与这种在文中恰到好处地“讲学问”,熔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炉,是分不开的。
《池北书库记》,顾名思义,是记“池北书库”之文。但是,文章的重点却并不放在书库本身,而是放在书库的主人身上。它记王士祯的购书和建书库,亦只突出地记了两件事: 一是三十年如一日地“目耕肘书,借观辄录其副” ; 一是每月朔望,“玩慈仁寺,日中集奉钱所入,悉以购书”。联系作者自己的一段,同样突出重点,要言不烦,具有上述画龙点睛之妙。因此,读完全文之后,两位嗜书如狂、藏书成癖的古代学人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刻印在读者的脑海中了; 而他们的这种爱好和行为,自然而然地给人以启迪和策励。这种寓教于叙事,不作说教,以情动人,乃是本文在艺术上的又一个特色。
朱氏曾强调指出: “凡学诗文须根本经史,方能深入古人窔奥。未有空疏浅陋,剿袭陈言而可以称作者。” (陈廷敬《竹垞朱公墓志铭》)《池北书库记》,写的尽是抄书、购书和藏书之事,但读来并不枯燥乏味,却自有一种引人入胜之魅力。除了内容充实,剪裁得当和笔力雄浑之外,陈言务去,亦是一个重要原因。比如,朱氏谈到自家藏书与藏书家目录相比较的一节文字,不仅比喻生动,富有诗情画意,又具有一定的哲理,诵读起来铿锵有力。如此文字,焉得不吸引人去阅读和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