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黄生借书说》鉴赏

古文·黄生借书说

袁枚

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1):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2)、四库(3),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汗牛塞屋(4),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5)、子孙弃者,无论焉。

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6),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7),曰,“姑俟异日观”云尔(8)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9),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10),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11),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 生固幸而遇予乎? 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与书俱。

〔注释〕(1)随园主人: 袁枚的自称。随园:在江苏南京市北小仓山上,袁枚中年辞官后居住的别墅。(2)七略: 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著作,分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七部,西汉末年,刘歆奉命校录群书而编撰。(3)四库: 宫廷收藏图书的地方。以甲、乙、丙、丁为序排列,后分经、史、子、集四大部类。(4)汗牛: 牛运载图书,累得出汗。塞屋: 塞满屋子。(5)祖父:祖、父辈。(6)强假:勉强借来。(7)庋(guǐ)藏: 收藏。(8)俟:等。异日:他日。(9)籍: 一种竹片,上写姓名、年龄、身分,挂在宫门口,以便进出时查对。通籍: 是说姓名已登记在门上,进出宫门可以无阻,后作为做官的代称。(10)素蟫(tán): 一种白色蛀书虫。(11)公书:把书公开,慷慨出借。

〔鉴赏〕中国古代贫穷的读书人,要读书而买不起书,只好向富有藏书的人家去借。好不容易借到手,就赶紧边读边抄,到了约定的日期就得归还,不敢超期失约。明代著名文学家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就曾经回忆过他年轻时借书苦读的动人情景。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也写过一篇《黄生借书说》,就黄生向他借书这件事,阐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治学道理,很能发人深省。

黄允修向袁枚借书,袁枚把书交给他,并告诉他说: “书,非借不能读也。”意思是书要不是借来的,就不会认真地去读它。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这一新颖而独特的见解,立论就显得奇警不凡,并使读者产生一种渴望知其所以然的吸引力。接着以“子不闻藏书者乎? ”一句,引出富有藏书而不能读的三种人,从反面对论题加以申说。第一种人是皇帝。“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皇帝拥有全国最丰富的图书收藏,但是作者反问: 皇帝读书的有几个?在皇权至上的封建社会里,敢于说皇帝有书不读,不学无术,是要有点胆量的。袁枚在当时因为某些议论越出封建礼教的藩篱,曾受到卫道之士的攻击。我们从“天子读书者有几”这类议论中,确实可以看出他那种放言无忌的胆识。紧接着他又指出第二种有书不读的人: “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作者通过两个反诘句,指出地位高贵、藏书丰富,却不一定能读书,这就隐然为借书好学张本。随后又接上一句:“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至于另外那种先辈收藏,后人丢弃的,更不必去提了。这是有慨于不能保存和阅读先辈藏书的不肖子孙而说的。前两句寓否定之意于反问之中,这一句顺势一拨,补足语意,历数三种有书不读的人,作为“书,非借不能读也”的反证,行文显得有整有散,灵活多变。

接着一段,宕开一笔,另起波澜。“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这两句承上段有书而不能读的意思作一引申,指出不光书籍是这样,世上的事物都是如此。“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惴惴焉摩玩之不已”,这时想的是: “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 ”这几句刻画出借他人之物,生怕讨回,而及时玩赏、爱不释手的心理状态,十分细腻生动。接着笔锋一转: “若业为吾有,必高束焉,庋藏焉”,用了两个“焉”字,节奏放慢,流露出一种心安理得,不慌不忙的语气,颇为传神。这时他想的是: “姑俟异日观云尔。”借人家的东西和自己有的东西,两种心理,两种态度,一经对照,格外鲜明。作者抓住日常生活中这类习见的现象和心理状态,生动地剖示出来,很能唤起读者的生活体验和情绪共鸣,较之空洞的说理,显得更为亲切而有情味。从行文上看,这一段则是回应开头“书,非借不能读也”,触类引申,而使主旨更为透彻。

以上两段,是从别人说起,就一般情况而论; 下面一段则由人及己,由一般而及具体,作者亲自出来现身说法。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作者写自己少年贫穷只好借书而读。所以一旦读到了好书,就特别珍惜机会,细想牢记。做官后有了钱,书来得容易,境况大非从前可比了。“素蟫灰丝,时蒙卷轴”,书多了,却无心去看了,以至书本上生出白色的蛀书虫,书堆上蒙罩着灰尘和蛛网。作者通过贫穷时借书苦读和做官后置书不观的对比,感慨深长地说: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他从正反两面的切身体会中,总结出一条规律: “借者之用心专”。由此慨叹自己年轻时勤奋苦读的光阴十分值得珍惜,语气间流露出无限追怀的情感。唯其用心专一,才能孜孜以求,一书到手,分秒必争,精神高度集中,读书就能事半功倍,过目不忘,即所谓“有所览,辄省记”。作者揭出“用心专”这一关键,就要言不烦地回答了开头提出“书,非借不能读也”的中心论题。并以亲身的阅历体会,作了进一步的印证和说明,使人感到它不是故作惊人之论,而是出于人之常情。其实无论做什么事,只有“用心专”才会成果显著。似干非干,拖拖拉拉,是不会把事情做好的。作者在这里提出的观点,不限于读书的范围,而具有广泛的意义。

最后一段,从作者自己又说到黄生,紧扣本题,点出作这篇文章的旨趣。“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 ,这两句承上段而自然作了过渡。作者指出黄生跟自己小时候有两点相似之处: 一是贫穷; 二是借书。这里迭用两个“类予”,指出彼此之间的共同点。然而也有一点不同之处,那就是: “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作者由于自己小时候有过与黄生同样贫穷借书的经历,深知求书之难和得书之乐,因而能够体贴和理解黄生借书的心情,并且懂得书籍是传播知识的工具,应该公之于众,所以乐于以书借人。这就是他与张氏之类“吝书者”的区别。而这一点也恰好说明了能够这样做的,才是真正懂得读书的人。然而作者在与张氏比较而言时,只说“若不相类”,即“似乎不一样”; 用一“若”字,语气宛转谦和,表示自己并无以此自傲和自得的意思。“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 生固幸而遇予乎? ”这两句是就黄生和自己不同的借书遭遇而发出的慨叹。从前自己向张氏借书而不可得,是不幸; 现在黄生向自己借书如愿以偿,是有幸。幸与不幸,因人而异,慨叹中含有深为黄生庆幸之意。“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这几句顺势而下,料想黄生自然懂得珍惜这样有幸的机会,读书一定很专心,还书也一定很快。两个“必”字,把期望的意思寓于肯定的语气之中,表现了作者对于黄生的充分信任。“读书必专”,回应前文“借者之用心专”,一篇之中,三申其意,可见作者对此重视的程度。“归书必速”,则希望黄生抓紧时间,读得快一些,多一些。只有用心专一的人,才能如此。当然其中也含有希望黄生及时归还的意思,但态度恳切坦率,毫无见外之意。

结尾两句: “为一说,使与书俱。”把深切的情意和希望,连同书本一起交给借书的人。那末黄生所得到的就不仅是几本书,他的感奋激励之情也可想而知了。

这篇文章围绕借书一事,开宗明义地提出“书,非借不能读也”,通过正反对比,由人及己,现身说法,一层层地把道理说透。作者不用推理论证,而就近取譬,明白晓畅,娓娓而谈,既显得语短而情长,又做到事浅而意深。它启示人们珍惜时间,执著于现在,勤奋好学,用心专一;其意义不限于激励借书苦读而已。文章耐人寻味的内蕴和技巧也正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