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杨岘·安吉施氏遗著序
亡友安吉施君寿民, 有令子曰旭臣, 举同治癸酉科乡试。喜读书, 性通脱【1】, 不屑屑与人周旋【2】,人或非笑【3】焉。贫而多病, 常依妇贫居。余罢官吴下, 怜之而无以助之, 负旭臣且负寿民矣。
今年旭臣上公车【4】, 未及试, 渠【5】没于京寓,行理而外亡长物【6】。赖同岁生戴君笠青、朱君莲夫, 醵金【7】以其榇归。又最录所为诗若文若杂著示余, 谓余知旭臣, 属删订。呜乎, 是何足以知旭臣,矧 【8】旭臣亦甚自知, 知而自删订, 已成定本。老朽如余, 敢预前龈龈【9】邪? 大抵诗学汉魏, 下者亦不失中唐。文学唐宋八家, 骎骎【10】乎突过【11】寿民。杂著于经史考据, 虽未尽谛【12】,然而自诗文与考据分途, 往往罕见长【13】, 不必为旭臣累。
即论诗文, 当其时诗宗随园【14】, 文宗惜抱【15】。一篇出, 哗然【16】以为袁也, 姚也。夫舍随园惜抱, 宁无诗文哉? 而顾不觉其陋邪? 旭臣崛起众中, 坚据古人, 不随时转移, 蒙非笑固宜。
夫文轩【17】之与敝舆【18】也, 锦绣【19】之与裋褐【20】也, 孰好孰丑, 人皆辨之。至于诗文, 而好丑之不辨, 是何异睹夷光【21】之容, 而犹曰嫫母【22】也。《淮南子》 曰:“与其誉尧而非桀也, 不如掩聪明而反修其道!”夫欲传旭臣于百年, 则姑尽发其诗文, 与天下相证, 庶几反修之术与! 戴君朱君谋并寿民遗稿,同付梨枣【23】,盛举也。抑亦为余詶所负也!且夫穷达天也。天能使穷而不达,不能使精华之气閟【24】久而不露。旭臣盖自知矣。
光绪庚寅冬十月,归安杨岘序。
【注释】
【1】通脱:旷达不拘小节。
【2】周旋:打交道,应酬。
【3】非笑:反对和讥笑。
【4】公车:汉时应召之人,由公家出车递送。清代举人入京会试,称公车。
【5】渠:通遽、突然。
【6】长物:多余的东西。
【7】醵金:募集金钱。
【8】矧 (shen):况且。
【9】龈龈(yin):争辩的样子。
【10】骎骎(qin):前进得很快。
【11】突过:高过。
【12】谛:详细、周密。
【13】见长:在某方面显出来有特长。
【14】随园:即袁枚,号随园,清代诗人。
【15】惜抱:即姚鼐,清代散文家。住室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
【16】哗然:形容许多人吵吵嚷嚷。
【17】文轩:雕饰华美的车。
【18】敝舆:破旧的车。
【19】锦绣:锦绣之衣。
【20】裋褐:麻布短衣。
【21】夷光:美女,一说即西施。
【22】嫫母:丑妇,传说是黄帝的第四妃。
【23】梨枣:古时多用梨木或枣木刻版印书,所以用梨枣代称书版。
【24】閟(bi):关闭。
【赏析】
本文是作者杨岘为其亡友之子施旭臣的遗著撰写的序文。作者满怀深厚的感情,为一位不甘与世沉浮、为人性格通脱,又富有才华的作家遗著写了这篇序言。不但说明了与遗著有关的事宜, 恰如其分地品评了遗著,而且针砭了世风, 阐发了作者关于评论作家作品的独到见解。
全文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 (第一自然段), 作者首先说明了作者与遗著作者施旭臣的关系, 然后概括介绍了施旭臣的出身、为人和性格。
文章的开始交待遗著的作者施旭臣是作者亡友之子是非常必要的, 这个交待为后文介绍旭臣的为人, 说明为其遗著作序的原委, 对其遗著进行评价以及借此表示疚仄之情等打下了基础, 旭臣是同治年间乡试及第的举人, 其为人喜读书, 性格旷达, 心胸开阔, 不拘小节, 不善于与别人应酬, 因而常常引起人们的反对和讥笑。介绍其著作, 更应介绍其为人, 这样才便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作品, 所以这是序言不可缺少的内容。最后作者还表达了对旭臣父子的爱莫能助的负疚心情。作者虽然深爱其人, 又怜其家贫多病, 然而作者因罢官回到家乡, 却无力给以资助。“怜之而无以助之, 负旭臣且负寿民矣”, 深挚沉痛, 哀怜负疚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部分 (第二自然段), 作者说明了作序的原委, 并对旭臣的遗著给以恰如其分的评价。
旭臣入京会试, 还没有来得及参加考试, 就突然病逝京城。是靠同学戴朱二君募金帮助才把其灵柩运回乡里, 并拿出旭臣的诗、文、杂著的手稿给作者看。因为作者了解旭臣, 所以要求作者给以删订, 以便出版。旭臣“未及试”就“渠没于京寓”是何等的不幸,“同岁生”戴、朱二君“醵金以其榇归”, 又嘱托作者删订旭臣的诗、文、杂著以便付梓, 又是何等的情深义重! 所以作者虽然表示不敢说深知旭臣, 谦称不能胜任删订和评论旭臣的遗著, 但还是承担了作序的任务。
接下来作者对旭臣的遗著, 分别作了实事求是的评论。既揭示其所长, 又不讳言其短。称赞其诗歌, 学宗汉魏, 不低于中唐诗人的水平; 文章学宗唐宋八家, 前进之快远远超过其父寿民的水平。同时又指出, 其杂著对经、史的考据未能做到详尽周密。作为书序, 又是为所怜爱的亡友之子的遗著作序, 能够这样实事求是, 能示其长也不护其短, 这是对文坛负责, 对读者负责, 对亡友负责的表现, 也是进行文艺评论应该持有的态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确是难能可贵的。
第三部分 (第三自然段), 作者针对当时文坛上评论诗、文的门户之见, 赞扬了旭臣不为时风俗派所转移的精神。
当时的文坛上存在一种“诗宗随园, 文宗惜抱”, 非“随园、惜抱”就没有好诗文的门户之见。作者认为这种以名人为标准来评论诗文优劣的时尚, 有碍于优秀诗文作家的成长,为此发出“舍随园惜抱, 宁无诗文哉”的慨叹, 给门户之见以有力的抨击。同时, 对旭臣“不随时转移”, 坚定地依据古人的标准进行创作的治学态度,给以充分的肯定。而且还指出这正是旭臣超凡出众而招致反对和讥笑的缘故。这是文坛上的不正之风造成的,以求补偿的心意,篇首篇末遥相呼应,结构严谨。
第五部分(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文章的结尾,交待了作序的时间和作者。
总之,全文为亡友之子的遗著作序,感情深厚,评价旭臣诗文的美丑,恰如对旭臣是无可厚非的。
作者这种敢于抨击文坛上的不正之风,爱护提携优秀作家,称赞优秀作家不被世风时俗所左右的精神,同样是值得赞扬和学习的。
第四部分(第四自然段),作者通过阐发评论作家作品的见解,议论说明了出版旭臣遗著的意义,并表达了自己借出版遗著补偿负疚之意。
首先,作者运用对比的论证方法展开议论。用分辨“文轩”与“敝舆”、“锦绣”与“裋褐”的“孰好”“孰丑”之易,反衬评论诗文的“好丑”之难,而且难到会把美人西施,误认为丑妇嫫母的程度。从而鲜明地得出正确评价诗文的优劣是极不容易做到的,见仁见智,见识迥异,是非常容易以优为劣的。然后又深入一层,引用《淮南子》语:“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掩聪明而反修其道”作比喻论证,借以指出正确评价诗文不能象“誉尧而非桀”那样人云亦云,而是要虚心学习,提高文学修养才能做到。进而提出出版旭臣的诗文,与天下的诗文相对照的方法,并说明这种方法,是既可以使旭臣的诗文留芳百世,又可以提高文人们的文学修养。作者就是这样,运用鲜明的对比,通俗的比喻等论证方法,层层深入地阐发了关于评价作家作品的独到见解。不但极有说服力地肯定了出版施文的意义,而且对那些以美为丑、人云亦云的“非笑”施旭臣者也是一个有力的回敬。最后,又与文章的开头作者未能资助旭臣的负疚之情相呼应,表达了作者借出版遗著其分;针砭世风,语言犀利一针见血;议论诗文好丑之辨,见解独到,堪称振妙一时的好序文,值得学习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