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潮》鉴赏

古文·观潮

周密

浙江之潮(1),天下之伟观也(2)。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3)。方其远出海门(4),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5),际天而来(6),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7),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8):“海涌银为郭(9),江横玉系腰”者是也。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10),艨艟数百(11),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12),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13),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14),人物略不相睹(15),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16),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吴儿(17)善泅者(18)数百,皆披发文身(19),手持十幅大彩旗(20),争先鼓勇,泝迎而上(21),出没于鲸波万仞中(22),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而豪民贵宦,争赏银彩(23)。江干上下十余里间(24),珠翠罗绮溢目(25),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26),而僦赁(27)看幕(28),虽席地不容闲也。禁中(29)例观潮于“天开图画”(30),高台下瞰,如在指掌。都民遥瞻黄繖(31)雉扇(32)于九霄之上,真若箫台蓬岛也(33)

〔注释〕(1)浙江: 钱塘江旧名。(2)伟:盛大。观: 景象。(3)既望:夏历十六日,这里指八月十六日。(4)海门:在今浙江省临海县东南。吴自牧《梦粱录》卷二十“浙江”条载: “海门在江之东北,有山曰赭山,与龛山对峙,潮水出其间也。”(5)玉城: 白玉砌的城墙。(6)际天:天边交接处。(7)沃: 浇,浴。(8)杨诚斋:南宋诗人杨万里,杨的全诗为:“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吴侬只言黠,到老也看潮。”(见《诚斋集·江湖集》)。(9)郭:外城叫郭,这里则指城。(10)京尹:京兆尹,国都所在地的地方长官。这里指临安知府。南宋以临安为“行在所” (临时首都),故称府官为京尹。浙江亭:在临安城南钱塘江北岸。(11)艨艟(meng chong): 一种形体狭长的战船。(12)五阵:指战船按前后左中右编列成队,形成攻击势态。《武林旧事》卷七载:“管军官于江面分布五阵”。(13)标枪:举枪。(14)倏(shu)尔: 突然,一下子。(15)略: 差不多,几乎。睹: 看见。(16)舸(ge):大船。(17)吴儿:吴地少年。浙江省有部分地区春秋时属于吴国。(18)泅:游水。(19)披发: 不冠不簪,散开头发,系吴地古老风俗。文: 同“纹” ,这里作动词用,在身上刺花纹。(20)十幅大彩旗: 用十幅丝绸(或布)缝缀而成的各色旗子。(21)泝(su)迎:逆流迎潮而上。泝: 同“溯”。(22)鲸波:汹涌的波涛。(23)银彩:彩礼。银:银子。彩:彩色绸缎。(24)江干:江岸。(25)珠翠:珍贵的首饰。罗绮: 富丽的服饰。溢目:满眼。(26)倍:一倍。穹: 高。常时:平时。(27)僦赁(jiu lin):租借。(28)看幕: 指临时用帐幕搭成的看台。(29)禁中:宫中。(30)“天台图画” :南宋皇宫中的一个台的名字,因其近接钱塘江北岸,可在上面观潮。(31)黄繖: 黄伞,帝王外出时的专用仪仗。繖: 同“伞”。(32)雉(zhi)扇:雉尾扇,下方上圆,周围饰以雉尾,也是帝王的专用仪仗。雉:野鸡。(33)箫台蓬岛:传说中神仙居住之地。箫台:指箫史吹箫引凤的凤台。《列仙传》载:秦穆公女弄玉随夫箫史学吹箫作凤鸣,秦穆公为筑凤台,后夫妇均成仙而去。蓬岛: 即蓬莱,传说中海上三神山之一。《史记·始皇本纪》: “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

〔鉴赏〕钱塘江大潮是一大胜景,古人称之为“壮观天下无”。钱塘江大潮与其独具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其一,因江口呈喇叭形,宽处过百里,窄处仅十里,巨潮被狭窄江道约束,自会形成波澜壮观的涌潮。其二,河口有巨大拦门沙坎,潮水涌进遇到如此巨阻,当然会掀揭天上;前浪遭遏,后浪又上,波赶波,浪迭浪,潮水就会奔腾咆哮、排山倒海般地呼啸而来。我国古代的墨客词人多以钱塘大潮作描写对象,例如柳永著名的《望海潮》中写: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云树绕隄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周密的《观潮》则是用散文的形式,绘形绘色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用镜头摄象的笔法分别写出潮来之状,演兵之形,弄潮之势,观潮之盛。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点示题旨,揭举描写对象。行文吐墨,亦饱含着激赏之意。“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收拢文势,以示集中写此。接写潮来之壮,进入直接描写。作者观察细微,而又大笔淋漓,由远及近,渐次写来。“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水天相接之处,如银线一丝,触入眼帘。以“银线”为喻,见出作者极目远眺之态,立足点高,视野域远,方能看清潮起之时的景况。以“银线”为喻,又写出潮来之前的情境,很有生活实感,不亲临其境,亲睹其状。是决计写不得如此逼真的。“既而渐近” ,因潮头奔卷而来,描写由远镜头,骤然跳成特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文势突兀而起,如山峦陡耸,文墨则横泼纵洒,恣肆淋漓,作者倾万丈狂澜于卷面,声、色、形、势四者俱佳。有其色,“玉城雪岭” ,见其“白” ,托喻新颖,环扣上文的“银”字,比喻城、岭,亦见其形;有其声,“声如雷霆” ,比譬形象,显其声威激壮,撼人心魄;有其势,“际天而来” “震撼激射” ,如同自天际压将下来,飞腾激卷,喷玉溅珠,极富动态,蔚为奇观。“吞天沃日” ,欲给焰焰红日洗澡,欲将浩浩苍天吞下,尽夸张之能事,又该多大笔力! 这是极写雪涛之威猛,气派之壮阔。作者眼耳并用,目之所即,耳之所及,尽纳篇中; 作者笔酣墨饱,飞旋挥洒,以动势写动态,大开大阖,文情有如繁管急奏,又有如劲弩连发,读来令人豪兴大旺,意气倍振。然后,作者用杨诚斋(杨万里)句“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作结。引用诗句不是炫渊夸博,而是为着证之他人,是增强作者这样写的逼真感和真实性。

接着文章转入另一重境界,写“教阅水军”演兵之形。“艨艟数百,分列两岸” ,一层;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一层。两层之间,互相勾连,映前衬后。以“分列两岸” 之状,突出“奔腾分合”之势。“奔腾分合” 四字,文词高度简约,而概括的内容甚为广泛,以少许胜多许,生动地描写了战船操演的情景: 时而劈浪疾飞,时而跃波腾起,时而分隔两厢,时而又合舷并驶。虽未明言操舵驾舟本领之高超,但其生动的情景刻画却将此意,尽传句外。“并”字使文意有了迭进。“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写出船上操练的具体情景。“乘” “弄” “标” “舞”的动词要言不烦,出神入化,其龙腾虎骧之状,自可想见。“如履平地” ,写出其从容裕如的闲悠神态,矫健纵踉而如此起落平稳,其手段之高明,又自可想见。然而,作者却又有未明言的笔墨暗寓在纸外,这就是,水军操演不是在平波展镜、水浪不兴的江面之中,而是在掀天揭地、“震撼激射” 的江涛之上。如果我们联系上文,就会深察作者在这里作如此描绘的深刻意图,以水涨船高的暗托、烘染来突现水军健儿。尔后,文章进入演阵的实战演习描写。“倏尔” 以示来得迅敏,也使画面转换显得迅速。作者声态并作地描写了这幅情景。“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以人物隐形,示黄烟之浓; 用“声如崩山”之比,喻“水爆”威力之大。烟雾激卷,爆声震耳,是动的画面,惊魂撼魄。当人们的视线被动的画面所牵引,当人们的心灵被动的情景所粘吸,情景又迅速转入静的画面,“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显示出实战演习的战斗效果。“一舸无迹”与“人物略不相睹”相照应,正是说明战船趁烟雾蔽江时,已疾驶远去。夺魂褫魄的水军实战演习于此结束,文章转入意趣盎然的弄潮之景的描绘。

描述弄潮景象,句读以逗号,一气如注。“披” “持” “争”“鼓” “迎” “出没” “腾身” 等动词蝉联而下,令人目不暇收。“披发文身” 写弄潮儿的外形; “泝迎而上” 写弄潮儿的猛勇; 出没鲸波,写弄潮儿的矫健,抓住富于特征和表现力的情态,作传神的刻画。巨浪滔天为弄潮儿设置了险恶的环境; 披发文身,是民间习俗的出色点染。“彩旗” “文身”则相映生色,使文章平添意趣,一幅古代的民间弄潮风俗画,鲜活壮美,悦人眼目。上面所书“泝迎” “出没”只是写弄潮儿“鼓勇”之“勇” ,下面“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的对比成文,则是突出弄潮儿本领之“强”。可见,持彩旗弄潮不是为了装饰,乃是为着“夸能” ,用某一具体的物体把某种无法直接显示出来的效果和情景突出地强调出来。这是“彩旗”的主要作用。“旗尾略不沾湿”在句中虽轻敷一笔,实在有扛鼎之力。这是对弄潮儿本领的最高妙的称颂和赞叹。

在对江上的潮、船、人作了恣情淋漓的描绘后,镜头摇到岸上,观“观潮者” 的盛况。“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 。作者特意点出“十余里” ,迤逦而去,以路途的长显出观潮的盛; 若仅有咫尺,是不见其盛的。珠绮满目,车马拥道,是盛况的具体化。行文至此,作者犹觉不足以尽意,再作侧面烘托。饮食百物,突然猛多; 看棚之内,席地无暇,插足不得。作者溅墨在食店看棚上,运意却在人潮上,真是人山人海啊!江心江岸,江潮人潮,连成一片。而作者写观潮之盛又非目的,乃是以此反衬出江潮之美;否则,江潮不美,何能吸引如此多的观众,出现如此景况呢?这实在是兴发此而意归彼的精妙笔墨。

这篇散文精粹简练,作者布局谋篇,运思熔裁,遣词造句都很有功力。

深细和简约相依。作者观潮观得深细,眼到耳到。由远及近,点滴不漏; 从声到色,从江心到江岸,尽收胸中。作者观时深察入微、巨细俱到,但写时却大处落墨,小处渲染,不是兼容并包,而是有所取舍剔存,抓住最有特征、最为典型的人、事、物下笔。这样就达到深细和简约的相依相关:不深细则无从简约,不简约则见不出深细。深细能发现事物的特点和本质,简约能成功地突现本质和特征。例如写钱塘来潮时的景象,短短一句就写得气势飞动,逼真欲现,情景兼备,宏声壮采。这是仅钱塘江有,而其它江海无的独特情景的再现和艺术记录。全文字炼句锻,无旁逸斜出的枝蔓,格调清新隽永,三两句就能刻画出形象,二三词就能传送出精神。一句“腾身百变” ,使健儿形神毕肖,一句“泝迎而上”使健儿奋勇之态,跳跃纸上。文章开篇入题,径奔主旨,戛然收束,不见蛇足。全篇安字放词都有刻形绘境的作用,无一虚设,没有浪费。四幅图画各具情态,组成连轴画卷。写江岸观潮,独立一段,似是闲文浪墨,与潮中诸物,形若无关,跟全文简洁特点,并不相称,然而细加研读,又深觉作者用墨精心,是增强主题效果的不可或缺的笔致。

风景和风俗相溶。飞玉喷银、声震苍穹的钱塘江大潮是雄豪奇异的风景画; 披发文身,手持彩旗,涛头弄潮是情味横生的风俗画。风景画和风俗画的相互交融,丰富了读者的欣赏趣味。风景因风俗而增色,风俗赖风景而添辉,风俗画入篇,增强了文章的民族特色,使之具有道地的中国气派和民族传统色彩,令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

对比和映衬相间。白浪滔天映衬出水军操演的从容,波翻浪滚映衬出弄潮儿本领的高超,观潮盛况映衬出江潮壮伟。通过映衬,作者所要描写的事物更加惹眼。声如崩崖的操演之动对比出烟释声息的江面之静;鲸波万仞的气象险恶、腾跃百变的变幻身姿对比出旗尾不湿的本领高强。通过对比,作者所要刻画的人事更加突出。对比和映衬两法又不截然割裂,而是交错相间,时而在这一角度出之对比,时而又在那一方面出之映衬,一切视表达的需要而定,广为采用,腾挪多变,显出作者笔墨技法的天矫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