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礼记》·杜蒉扬觯》鉴赏

古文观止·《礼记》·杜蒉扬觯

(檀弓下)



知悼子卒【1】,未葬。平公饮酒【2】,师旷、李调侍【3】。鼓钟【4】。杜蒉自外来【5】,闻钟声,曰:“安在?”曰:“在寝【6】。”杜蒉入寝,历阶而升,酌曰:“旷饮斯!”又酌曰:“调饮斯!”又酌, 堂上北面坐饮之。降,趋而出【7】

平公呼而进之, 曰:“蒉!曩者尔心或开予【8】,是以不与尔言。尔饮旷何也?”曰:“子卯不乐。知悼子在堂【9】,斯其为子卯也大矣!旷也,太师也【5】,不以诏,是以饮之也。”“尔饮调何也?”曰:“调也,君之亵臣也,为一饮一食忘君之疾【10】,是以饮之也。”“尔饮何也?”曰:“蒉也,宰夫也【11】。非刀匕是共,又敢与知防【12】,是以饮之也。”平公曰:“寡人亦有过焉,酌而饮寡人。”杜蒉洗而扬觯【13】

公谓侍者曰:“如我死,则必毋废斯爵也。”至于今,既毕献,斯扬觯,谓之杜举。



【注释】

【1】知(音智)悼子:晋大夫,名罃,知庄子之子,悼是他的谥号。

【2】平公:晋平公,名彪。

【3】 师旷: 晋国的乐官。李调, 晋平公的近臣。

【4】 鼓钟: 敲钟奏乐。钟, 乐器, 歌钟。

【5】 杜蒉: 《左传》作“屠蒯”, 晋国宰夫。

【6】 寝: 寝宫。

【7】 趋: 小步快走。

【8】 曩者: 刚才。尔心: 你的意思。开予: 开导我。

【9】 在堂: 这里指灵柩放在家里未下葬。

【10】 疾: 疾日, 犹恶日、忌日。

【11】 宰夫: 掌管国君膳食的小官。

【12】 知防: 知谏防闲, 即劝谏。古代劝谏是谏官的职权, 别人不得越职。

【13】 扬觯: 举起酒杯。觯, 酒器。



【赏析】

《杜蒉扬觯》是选自 《礼记·檀弓下》上的一章, 文章记述了春秋时晋国的宰夫杜蒉以巧妙的方式, 谏阻晋平公在国家重臣丧事期间仍恣意作乐的非礼行为。

本文故事性极强, 情节完整, 人物形象突出, 语言精练。文章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写晋大夫知悼子知罃死, 而晋平公与近臣越礼饮宴作乐, 杜蒉入寝巧谏。文章一开始先写“知悼子卒, 未葬”点明晋国失其大臣,而且是在丧葬之时, 按礼法, 按人之常情, 举国上下应为之尽哀。而晋国国君却不然,“平公饮酒”点出晋平公非礼行为, 并写大臣师旷、李调作陪, 一“侍”字明确了师旷与李调为平公左右近臣的身份, 这些叙述都是为杜蒉阻谏作铺垫。接着“鼓钟”一语, 词用得极为精练, 在文章章法上, 的确妙不可言, 一方面它将平公等人逾礼作乐的行为昭然若揭; 一方面又符合师旷的近臣身份, 因师旷即为掌管音乐的长官, 写出平公放纵而大臣献媚的行径; 再一方面亦为写杜蒉寻钟乐之声入谏张本。下面文章转而写杜蒉入谏。这里写得较为详尽,分三层交代杜蒉入寝而谏的情形。第一层叙述杜蒉闻钟乐之声, 发现问题, 询问平公所在。萌生阻谏之意。文中先言杜蒉自外来, 那么国中悲哀伤悼的气氛, 他自然体会得到, 忽“闻钟声”马上使他有所察觉, 以致萌发入谏之心。接着一问一答, 表明杜蒉因自外来, 故不知平公所在, 并点出平公所在之处。这里问答简洁明确, 杜蒉入谏的急切之情自然显现于其中。情虽急切, 然谏阻是否能引起平公的注意, 是否有效, 这是最重要的问题。第二层写杜蒉为引起平公的注意, 入寝后举动怪异, 为下文说明劝谏之意埋下伏笔。“杜蒉入寝, 历阶而升”先写他入寝宫, 为后面写其出伏线。接着写他罚师旷、李调饮酒, 继而自身跪在堂上面向北罚自己饮酒,始终与平公没有正面接触,未交一语,一系列举动尽反常态,如打哑谜,令人费解,第三层写杜蒉留下这一连串谜之后,竟自“降,趋而出”,更使人不可思议,文章到此将杜蒉自布疑阵,巧妙地吸引平公入彀的方式叙写出来,章法上这段“降”字扣“历阶而升”,“趋而出”扣“入寝”,珠联壁合,天衣无缝。

第二段,写平公不解,杜蒉为其解释劝谏之意,使晋公悔过,点出杜蒉扬觯的意义所在。这段可分为四层,其一承上段写平公对杜蒉的举动,大惑不解,故“呼而进之”,并进而询问。当然此时平公作乐过分,心里自然有愧。感觉杜蒉有劝谏的意思,却又不明白,因而说“曩者尔心或开予,是以不与尔言”,从而提出“尔饮旷何也”的问题,求得杜蒉解疑。其二,杜蒉就平公的问题,解释他一系列奇怪的举动,说明其中含意。虽然前面杜蒉的哑谜似的举动,已经引起了平公注意,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劝谏还是要注意方法。因而,杜蒉先从礼法上,比较并说明大臣知悼子之哀重于子卯(桀、纣忌日)之哀,所以不应动乐的大道理,劝谏晋平公。而后分别说明他罚师旷、李调及自罚的原因,批评臣下不能恪尽职守,劝止晋公,反而助长逸乐之风。这样从批评臣下的角度,巧妙地表明了讽谏之意。在这段说明里,杜蒉注意批评的分寸。他指责师旷本是掌管礼乐的,应熟谙礼制,在平公逾礼时,却不能使君主明白其过失,这是最大的失职。而李调乃近习之臣,杜蒉则更尖锐批评讽刺他徇君,“君之亵臣也”,一句话既写李调为何许人,也巧妙地批评了平公不能识人,为亵臣所包围的缺点。对自罚酒的解释,表面上批评自己越职侵官,实际是把自己与前二人对比,言自身虽为宰夫,地位低微,却深明大义,人品高尚,实实在在地将自身褒奖了一番。这段解释照应了前文的伏笔,使人顿开茅塞,章法更加严谨。第三层,写晋平公听杜蒉解释后悔过的表示。“寡人亦有过焉,酌而饮寡人”,平公下台阶也妙极了,好像大家都有过错,而自己只不过犯了同样的过错,其实他才是罪魁,但他已经认识到了过失,杜蒉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当然平公台阶下得妙,关键还在于杜蒉铺台阶铺得巧。平公最后请罚酒,引出杜蒉扬觯。最后一层,写杜蒉扬觯罚平公饮酒。杜蒉盥洗然后举,表示其洁净。此时此刻杜蒉的身份已不是一般的宰夫了,俨然成为平公的师长了。

第三段写晋平公使杜蒉扬觯成为晋国宴饮时的礼仪,表现杜蒉劝谏的效果及其深远的历史意义。文章先写平公对侍者言,既表明他认识错误的诚恳,也表明他对杜蒉的褒奖,同时说明他能够从长远考虑,希望杜蒉扬觯的批评意义传下去。最后文章写晋国宴饮时有“杜举”的礼仪习俗,说明故事的结局,从另一角度赞扬杜蒉劝谏的成效,也点明了题目,突出和深化了主题。

这篇文章表现杜蒉这样一个小官劝谏平公的故事, 注重表现人物的个性, 通过欲擒故纵手法, 旁敲侧击诱敌深入。文章开始处处设防, 中间则层层剥笋, 意到笔收, 神完气足, 结穴自然, 且有回波荡漾之妙, 在作者笔下刻画出杜蒉机智敏捷,深明大义, 正直高尚, 又富于诙谐幽默的形象。对比之下, 师旷、李调, 虽是近臣。但不知忧国忧君, 一味顺从平公, 只求苟安的个性也表露无遗。而平公身为一国之君, 沉迷逸乐的本性亦揭示得明明白白, 但他能接受意见, 善于改过, 也还是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