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韩愈·讳辩》鉴赏

古文观止·韩愈·讳辩①

愈与李贺,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 “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 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 “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 “然。”

律曰: “二名不偏讳。” 释之者曰:“谓若言 ‘征’ 不称 ‘在’,言 ‘在’ 不称 ‘征’ 是也。”律曰: “不讳嫌名。” 释之者曰: “谓若‘禹’ 与 ‘雨’, ‘丘’ 与 ‘’ 之类是也。” 今贺父名晋肃, 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 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11),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 “彻”为 “通”(12),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 “雉” 为 “野鸡”(13),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 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饥”也(14)。唯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15),以为触犯。士君子言语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16),贺举进士为可邪? 为不可邪!

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者宫妾(17)。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耶?

【注释】①讳:避讳。古代对君主、祖先及父母的名字,在说话或写文章时避开,或改为同义、同音的字,或就原字故意缺笔书写,叫做避讳。②李贺: 字长吉,唐朝福昌(今河南宜阳县) 人,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是唐皇室的后代,家境早已衰落,父亲李晋肃官职很低。因父名晋肃,“晋”、“进” 同音,一些人使用避讳的理由阻击他考进士。韩愈为此写了 《讳辩》,予以鼓励。③察: 仔细看。和 (he) 而唱之: 即一唱一和。④皇甫湜 (shi): 字持正,睦州新安 (今浙江新安县) 人。曾从韩愈学古文,其文发展了韩文诡怪奇异的一面。且: 将要。得罪: 蒙受坏名声。⑤律: 指《礼记》 中避讳上的规则。二名不偏讳: 语出 《礼记·曲礼上》。指人名中的两个字只须讳一字,可以单言另一字。偏,同“遍”。⑥释之者: 指解释《礼记》 的人,即郑玄。⑦不讳嫌名: 语出 《礼记·曲礼上》,原文为: “礼不讳嫌名,二名不偏讳。”指臣子避君父的名讳时,不避讳声音相近的字。郑玄注: “嫌名, 谓声音相近, 若 ‘禹’ 与 ‘雨’, ‘丘’ 与 ‘’ 也。”⑧周公作诗不讳:《诗经·周颂》 中的两首诗《噫嘻》、《雝》相传是周公所作,前有 “骏发尔私”,后有 “克昌厥后。” 而 “发”、“昌” 分别是周武王、周文王的名字。孔子不偏讳二名: 如 《论语·八佾》 中: “子曰: ‘宋不足征也。’”《论语·卫灵公》 中: “某在斯。”“征”、“在” 是孔子母亲的名字,孔子没有对母亲名字的两个字同时避讳。《春秋》不讥不讳嫌名: 《春秋》不讥讽不讳声音相近的字。例如卫桓公名完,“桓”、“完” 音近,属于嫌名。⑨康王钊之孙:周康王姓姬,名钊。其子周昭王,名瑕。“钊” 和 “昭” 音近,周人不讳。原文 “孙” 应为“子”。⑩曾子不讳昔: 曾子即曾参,孔子的弟子,非常孝顺父母。他的父亲名点,字晳。《论语·泰伯》记曾子的话: “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昔”、“晳” 同音,曾子不讳。原文 “名”应为 “字”。(11)骐 (qi) 期: 春秋时楚国人。杜度: 汉章帝时为齐国的相。(12)汉讳武帝名 “彻” 为 “通”: 汉武帝名叫刘彻,当时为避武帝讳,把“彻侯” 改作 “通侯”,蒯彻的名字被改为蒯通。(13)吕后: 吕后名叫吕雉 (zhi),汉高祖刘邦的皇后,曾临朝称制。雉,野鸡,因此避吕后讳,称“雉” 为 “野鸡”。(14)“浒”、“势”、“秉”、“讥”: 唐太祖名虎,太宗名世民,世祖名昞 (bing),玄宗名隆基。“浒”、“势”、“秉”、“饥” 四个字分别同 “虎“、“世“、“昞”、“基” 同音。(15)谕: 唐代宗名豫。“谕”、“豫” 二字同音。(16)稽: 考核,考查。典: 制度,规章。(17)比: 相类似。

【译文】 我写信给李贺,劝他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李贺如去参加进士科考试就会考中,所以和他争名的人就攻击这件事情,说: “李贺父亲名晋肃,李贺不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才是对的,劝他考进士的人是不对的。” 听到这种议论的人没有仔细想,就异口同声,跟着附和。皇甫湜对我说: “如果不把这件事说清楚,你和李贺将要蒙受坏名声。” 我说: “是这样的”。

《礼记》 上的规定说: “名字的两个字不必都避讳。” 解释的人说: “孔子的母亲名 ‘征在’,这是说如果说 ‘征’ 就不说 ‘在’,说到 ‘在’ 就不说 ‘征’。”《礼记》上的规定又说: “不避讳声音相近的字。” 解释的人说: “说的是像 ‘禹’和 ‘雨’、 ‘丘’ 和 ‘’ 之类的字就是这样。”现在李贺的父亲名晋肃, 李贺去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是违犯了名字的两个字不必都避讳的规定呢? 还是违犯了声音相近的字不避讳的规定呢? 父亲的名字叫晋肃,儿子就不能参加进士科的考试,假如父亲名 “仁”,儿子就不能做人吗?

避讳这个规定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制定礼法制度来教化天下的人,不就是周公、孔子吗?周公作诗不避讳,孔子对人名的两个字也不都避讳,《春秋》也不讥讽不避讳人名声音相近的字。周康王钊的孙子,实际上就是昭王。曾参的父亲名晳,曾参不避讳 “昔” 字。周朝时有个人叫骐期,汉朝时有个人叫杜度,他们的儿子应怎样避讳?是为了避讳和名字声音相近的字,就连他们的姓也避讳了呢,还是不避讳和名字声音相近的字呢? 汉朝避讳武帝的名,把“彻”改为 “通”,但没有听说为避讳把车辙的 “辙” 改作别的字。避讳吕后的名,把“雉” 叫做“野鸡”,可没有听说为避讳把治天下的 “治” 改作别的字。现在上奏章和下诏谕,没有听说避讳 “浒”、“势”、“秉”和 “饥” 字。只有宦官宫妾才不敢说“谕” 字和 “机” 字,认为说了就是触犯皇上。君子著书做事,应该遵守什么礼法呢?现在考察经典,查对规定,考核前代避讳的规定,李贺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是可以呢? 还是不可以呢?

凡是侍奉父母,能做到像曾参那样,就能不被人指责了。做人能像周公、孔子那样,也可以说是到顶点了。现在世上的一些人,不去努力学习曾参、周公、孔子的品行,而要在避讳父母名字的事情上,却一定要超过曾参、周公、孔子,这也可以看出他们是糊涂的。周公、孔子、曾参,毕竟是不可能超过的。在避讳上超过了周公、孔子、曾参,就只能和宦官、宫妾一样了。那么这些宦官、宫妾对父母的孝顺,能比周公、孔子、曾参还好吗?

【鉴赏】 封建社会对君主与尊长的名字不能直接说或直接写出来,叫做“避讳”。在唐朝成了一种极坏的社会风气,成了人们言行的精神枷锁。李贺在当时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诗人,因父亲名晋肃,不能参加进士科的考试,“晋”与“进” 同音,父名应避讳。韩愈致力于培养和推荐有学识的青年,便劝说李贺参加考进士。《讳辩》因李贺而写,韩愈引经据典,对腐朽的社会风气作了激烈的抨击与批评,把假卫道者的面目揭露无遗。

文章在扼要交代写作的原因之后,先引律,后引经,再引国家之典,层层辩驳,逻辑严密,笔锋犀利,说理充分,雄辩而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