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韩愈·与陈给事书》鉴赏

古文观止·韩愈·与陈给事书

愈再拜: 愈之获见于阁下有年矣【1】, 始者亦尝辱一言之誉【2】。贫贱也, 衣食于奔走, 不得朝夕继见。其后阁下位益尊, 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3】。夫位益尊, 则贱者日隔; 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 则爱博而情不专。愈也道不加修, 而文日益有名。夫道不加修, 则贤者不与【4】; 文日益有名, 则同进者忌。始之以日隔之疏, 加之以不专之望, 以不与者之心, 而听忌者之说, 由是阁下之庭, 无愈之迹矣。

去年春, 亦尝一进谒于左右矣【5】。温乎其容【6】, 若加其新也 【7】; 属乎其言【8】, 若悯其穷也。退而喜也, 以告于人. 其后如东京取妻子【9】,又不得朝夕继见.及其还也,亦尝一进谒于左右矣。邈乎其容【10】, 若不察其愚也【11】;悄乎其言【12】,若不接其情也【13】。退而惧也,不敢复进。

今则释然悟,翻然悔曰:其邈也,乃所以怒其来之不继也; 其悄也, 乃所以示其意也。不敏之诛【14】, 无所逃避。不敢遂进, 辄自疏其所以【15】, 并献近所为《复志赋》以下十首为一卷【16】,卷有标轴【17】;《送孟郊序》一首;生纸写【18】,不加装饰。皆有揩字注字处【19】,急于自解而谢【20】,不能俟更写【21】,阁下取其意而略其礼可也。愈恐惧再拜。



【注释】

【1】阁下:对对方的尊称.原指尊者楼下侍从。因有话不敢与尊贵者直言,请楼下侍从代转,所以,“阁下”成为对人的尊称.

【2】辱:表示受之有愧的自谦之辞.

【3】伺候:窥伺等候.门墙:指老师的家门.见《论语·子张》:“子贡曰: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以高墙比孔子道德学问的高深,不易找到门径了解其丰富的内容。

【4】与:称道,赞许.

【5】进谒:拜见.左右:指左右之人,不直言与对方见而,而说进见他左右的侍从,是自谦的说法.

【6】温:温和.容:容貌.

【7】加:施加.新:指新进见的人.

【8】属:连续.

【9】如:往.东京:唐时称洛阳为东京.

【10】邈:远.指态度冷淡疏远.

【11】愚:愚衷.

【12】悄:静.指说话很少.

【13】接:接纳.

【14】 诛: 责备。

【15】 辄: 特。疏: 条列陈述。

【16】 《复志赋》: 作者贞元十三年在病中写的一篇赋, 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幽愤之情。

【17】 标轴: 标有题名的书轴。

【18】 生纸: 生纸多用于办丧事, 用来书写送人不用熟纸是不礼貌的, 故特加说明。

【19】 揩: 涂抹。注: 添加。

【20】 谢: 请罪。

【21】 俟 (si): 等候。



【赏析】

这不过是一篇普通的书信。然而, 出自韩愈笔下, 却是这般满纸衷怀, 委曲动情, 不同凡响。

韩愈的论说文素以整饬、严谨、生动形象著称于世。行见以质朴、平实见长。即便是一封普通的书信, 也同样显示了韩文的突出特点。

唐德宗贞元十九年 (803), 关中地区大旱, 年成欠收, 民间饥馑,韩愈上书奏请减免徭役租赋, 得罪了权贵, 由监察御史贬为阳山县令。陈给事, 姓陈名京字庆复, 是大历元年的进士, 却在这年得到了升迁。这年皇家准备举行祭祀大礼, 陈给事奏请祭祀必尊太祖, 并且祖宗灵位的排列, 参加祭祀人员的排列都要分出尊卑长幼的先后次序, 必须讲究礼仪。他因此得到皇帝的赏识, 自考功员外郎迁给事中, 可谓宦海扬帆, 春风得意。韩愈因公忠爱民而遭贬, 抑郁苦闷, 茫然若失。同时又对仕途充满幻想, 希望能被人理解, 有一天能重返朝廷为官, 切盼有人再度举荐自己。在被贬之初, 对这位倍受皇帝赏识的新迁给事中陈京, 还抱有很大的希望。于是写下了这封措词委婉的书信。

信中并没有实质性内容, 只是要与陈给事联络联络个人感情而已。然而, 通篇围绕一个“见”字, 历数了与陈给事见面的情况。上半篇从见说到不见, 下半篇又从不见说到要见。似通幽曲径, 峰回路转; 如柳暗花明,若断还续,“一路顿挫跌宕, 波澜层叠, 姿态横生, 笔笔入妙”(《古文观止》原评)。读来兴味盎然。信中处处自贬自责, 表现了作者诚惶诚恐的负罪官员的卑微。同时在字里行间又微微透出不甘低眉俯首的慷慨情态。可谓是卑而不贱, 尊而不亢, 恰如其分。

从见到不见, 写得入情入理, 娓娓动情。“愈之获见于阁下有年矣, 始者亦尝辱一言之誉。”仅此一句写他们曾经相见, 并曾受到陈给事的称誉。下面便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写所以不见的原因。主观方面, 在韩愈, 因贫贱,为衣食奔走,所以不能“朝夕继见”。在陈京,则因为“位益尊,则贱者日隔;伺侯于门墙者日益进,则爱博而情不专。”客观方面是因为韩愈“道不加修,而文口益有名。”“道不加修”则贤者不赞许;“日益有名”招来同时进见者的忌妒。由于主观上的“日隔之疏”与“不专之望”,客观上造成陈京的“以不与者之心,而听忌者之说”,所以,“阁下之庭,无愈之迹矣。“作者把不见的根本原因归结在陈给事的“位益尊”上,因其位益尊,才有“日隔之疏”与“不专之望”。信中虽然指责陈给事有“不与者之心”,听信“忌者之说”,然而却将他称为“贤者”,下笔尊敬,不失礼节,极有分寸。说理面面俱到,颇为严谨,无懈可击。

从不见说到要见,屈曲婉转,款款愚忠,感之以诚.作者将与陈给事两次“见”的不同表现加以对比,来说明陈给事的“不见”,从而表达了韩愈的一片热忱与对“要见”的渴望.第一次会见温和健谈,“温乎其容,若加其新也;属乎其言,若悯其穷也。”第二次会见却是冷淡而少言,“邈乎其容,若不察其愚也;悄乎其言,若不接其情也。”因此,使得作者内心惶恐不安,也就不敢再来拜访了.相同句式的排列对比,突出了陈给事的冷淡与对作者的不理解e.相同的句式,相同的节奏,而表达的都是情绪相反的内容,也更突出表现了作者“不敢复进”的苦衷。这里没有用任何指责言词,但“退而惧也,不敢复进”八个字,除表达了作者不被接纳的无限遗憾之外,似乎还有不尽的余韵耐人咀嚼,

韩愈表达自己“要见”的意思尤其巧妙,他没有直接提出要求,而是从自己释然而悟,幡然而悔的心领神会中,对陈给事的冷淡加以解释,使“要见”的意思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回环往复,妙在其中。他说,陈给事“邈乎其容”是表示对我不继续进见的不满,言外之意,是希望我经常来见.“悄乎其言”正是以此向我示意呀!不能敏锐地体察您的深意,我是无法逃避这种责备的.分明作者自己“要见”,却从陈给事“想见”的角度说出,无摇尾乞怜之态,有款曲体察之情.当写到不敢径直来拜见您,特意写信陈述原委时,显得极其自然,如水到渠成一般,使人感到这求见定然成功。特别是最后的结尾处,如对坐闲话,创造了一个非常和谐融洽的气氛,备觉亲切.献上近作《复志赋》等十篇诗文作为一卷,卷端有标了题号的轴子,其中《送孟郊序》一篇,是用生纸写的,没有加以装饰,各篇者有涂改添字的地方,是因为急于为自己辩解而向您请罪来不及抄写,请您看重我的心意,原谅我的失礼吧!作者仅从诗文“生纸写”“揩字注字”生发开去,表明自己“急于自解而谢”的心情,极为贴切自然。

一封请求谒见的书信,写得如此疾徐有序,自然顺畅,情之殷,理之致,与作者质朴、平实的写作手法有很大关系.通篇文字无丝毫浮夸、雕饰与堆砌, 这是韩愈散文的特点, 同时也是书信体散文的一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