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文·祭文概述·什么是祭文
从广义来讲,祭文是对天地神灵、山川河流、先祖古迹、鬼物亡人等所作的哀悼性诗文的总称,可诵读亦可张贴或发表,寄托对象与范围极为广泛,含古代祭文所分的诔辞、哀辞、祝文、吊文和祭文,也含近现代人在哀悼之际所写的悼词以及后来祭奠时所发表的悼念文章等。如韩愈的《祭竹林神文》、《祭鳄鱼文》,宋祁的《北狱祁雪文》,白居易的《祭龙文》,欧阳修的《祭东岳文》,苏轼的《徐州祭枯骨文》,路振的《祭战马文》,汪中的《哀盐船文》,历朝历代的祭黄帝陵文、祭炎帝陵文、祭孔府孔庙文以及敦煌经卷中的祭马、祭牛、祭驴、祭狗文等。从狭义来说,祭文专指对古今亡人所写的哀悼性文辞,一般用于现场祭祀或祭奠,也可在亡者故去数年数月数日后择时哀悼,文体不限,形式比较自由,语言朴实感人。此类祭文自古至今流传甚广,名篇佳什存世极多,民间多有效仿,且逐渐赋予其更多的时代内涵。
祭文是一种比较古老而且运用广泛的实用文体,在我国很早就被运用在祈祷雨晴、驱逐邪魅、祈求福降、哀悼死亡等诸多方面,而以哀悼亡逝者为主。祭文历经朝代变迁不断发展变化,在内容和形式上更是不拘一格,丰富多彩。
祭文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那时,人们在祭扫山坟陵墓时,往往要诵读“哀策”,即早期的祭文。到了唐宋,祭文开始兴盛并广泛发展开来,种类也不断增多,还出现了不少写此类文章的大家,如陶渊明的 《祭从弟敬远文》、潘岳的《为杨长文作弟仲武哀祝文》、陈子昂的《祭韦府君文》、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苏轼的《祭陈令举文》、欧阳修的《祭石曼卿文》、刘禹锡的《祭韩吏部文》等,或长或短,或骈或散,或重叙事,或重抒情,真可谓各具特色,各领风骚,都是脍炙人口的古代祭文名篇。因此,后人对这种文体沿用不衰,用它来表达对亡亲故友的哀悼之情,极尽衷情哀思之心语。到了近现代,人们在撰写祭文时往往半文半白,或诗或文,或赋或词,或尚古或创新,或诵读或张贴,或存念或发表,情真意切,自由表达。这一时期的祭文佳作,篇帙纷陈,美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