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祭文丞相文》原文|翻译|赏析

宋·王炎午2

呜呼! 扶颠持危,文山、诸葛3,相国虽同,而公死节。倡义举勇,文山张巡4,杀身不异,而公秉钧5。名相烈士,合为一传,三千年间,人不两见。事谬身执6,义当勇决;祭公速公,童子易箦7。何知天意,佑公怜才;留公一死,易水金台8?乘气轻命,壮士其或;久而不易,雪松霜柏! 嗟哉文山,山高水深;难者回天,不负者心! 常山之舌,侍中之血9;日月韬光10,山河改色。生为名臣,没为列星,不然劲气11,为风为霆。干将莫邪12,或寄良冶13;出世则神,人土不化。今夕何夕,斗转河斜14,中有光芒,非公也耶?

1文丞相:文天祥。文天祥就义后,作者写此文悼念。2王炎午(生卒年不详):字鼎翁,曾随文天祥起兵。有《吾汶稿》。3文山:文天祥字文山。诸葛:指诸葛亮。4张巡:唐朝将领,安史之乱时,率军队人城,与许远同守睢阳,城破遇害。5秉钧:执国政,这里指宰相职位。6谬:悖谬,指失败。执:被俘。7“祭公”二句:“童子易箦”出自《礼记》,曾参临死时,身边童子指出他用的竹席华美,曾参撤换后便气绝身亡。此处是借指作者曾在文天祥被元军俘获后生祭文天祥,促其为义节速死。8“易水”句:指文天祥就义处为燕地。“常山”二句:安史之乱时,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抗贼,被俘后骂不绝口,舌头竟被钩断。嵇绍在晋惠帝时为传中,战乱时,以身掩护惠帝,被杀身死,鲜血溅到惠帝衣服上。文天祥在《正气歌》中有“为嵇侍中血”、“为颜常山舌”之句。此处是作者用来赞颂文天祥的忠义。10韬光:隐藏光辉。11不然:不灭。然,通燃。12于将莫邪:宝剑名。干将为雄剑,莫邪为雌剑。13“或寄”句:意为干将莫邪是良工冶炼而成。14斗:指北斗星。河,指银河。

【析点】 文天祥是一位民族英雄,他被俘之后,作者曾写生祭文,希望文天祥尽速取义成仁。他之所以如此,并不是不相信文天祥的气节,而是希望他少遭屈辱与磨难。而文天祥在大都(今北京市)被监禁长达三年,受尽折磨,不屈而死。文天祥遇害后,作者写此文悼念。

作者把文天样和诸葛亮相比,指出同为宰相,而文天祥死于气节;又把他和张巡相比,指出同为杀身成仁,而文天祥位高功大,从而歌颂了文天祥不同寻常的一生。既是“名相”,又是“烈士”,“三千年间,人不两见”。文天祥曾在狱中作《正气歌》,决心效法古人,忠贞不屈。作者赞扬他不是“乘气轻命”的一般壮士,而是“久而不易”的“雪松霜柏”。其志如山高如水深。虽难以“回天”挽救宋朝的灭亡,但“不负者心”,一片忠心永存。“日月韬光,山河改色”二句,极赞文天祥为国捐躯感天动地。祭文最后遥想文天样死后化为“列星”,化为风雷,入土不化,光照千古。英雄业绩和民族气节名垂而不朽。

祭文用四字句,整齐庄重,用典又加深了意境和感染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祭文大半篇幅咏史写人,完全是现实主义的写作方法;而以“日月韬光,山河改色”二句为枢纽,转而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歌颂死者,感情激越,文笔灵动,寄寓了作者对文天祥的深切怀念和崇高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