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咏雪竹》

  雪压竹枝低,虽低不着泥。

明朝红日出,依旧与云齐。

[赏析]

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有不少本来无生命意识的客观自然事物,被人为地赋于浓厚的主观情趣,成为某种类型的社会伦理观念、道德规范的象征标志或直接载体。于是,人便即之托物言志,将自我的理想追求、情操意味寄寓到这种已充分主观化了的自然事物里,使之有象外意,给人以回味联想的余地,诗歌也就变得丰厚蕴藉。朱元璋这首小诗便是如此。

松、梅、竹,历来被称作“岁寒三友”,主要是指它们凌霜傲雪的自然物性。为诗文中所不断讴歌表现的题目。本诗不作外部形体的描摹,只就竹在大雪中挺直不屈的神态着笔,说它虽因 “雪压”而暂时“枝低”,但“虽低不着泥”,绝不因恶劣环境的严酷压力而丧失最基本的品格操守。后两句又转过一层,坚信冰雪不会长久,“明朝红日出”,将会艳阳千里,顷刻间冰雪消融,那么,绿竹高耸,“依旧与云齐”,不失原来的高风亮节。

篇中流溢着乐观情绪,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心,造语浅显明白,率直中却寓有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