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世宗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己酉夏南甸大阅》

  风拂榆槐晓角鸣,筑坛选将命专征。

  飕飕羽箭穿杨巧,猎猎云梢耀日明

万里玉关平虏穴,三秋瀚海渡天兵。

裹粮带甲须珍重,扫荡尘氛远塞清。

[注释]

①穿杨,谓善射者之羽箭能穿透杨柳之叶。典出 《战国策·西周》;“楚有养由基者, 善射, 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 百发百中。”

②猎猎, 指风吹动旌旗所发出的声音。 李白 《永王东巡歌》: “雷鼓嘈嘈喧武昌,云旗猎猎过浔阳。” 云梢,“梢”与“旓”同。 古、代旌旗下边悬垂的饰物如飘带等可称之为 “旓(shao)”或“旒(liu)。《文选·张衡 <西京赋>》: “栖鸣鸢,曳云梢。”薛综注云:“云梢, 谓旌旗之旒飞如云也。”

[赏析]

这首七律,是一幅“沙场秋点兵”的雄壮图画。

诗开头第一句就先声夺人: “风拂榆槐晓角鸣。”仲夏之辰,天刚破晓,霎时间战鼓阵响,号角齐鸣,大有狼烟纷起、边关报警的紧张气氛。这个开局很有悬念感,一下便攫住了人们的心灵。第二句继而做了交代:“筑坛选将命专征。”古代将帅经过特许得以自行出兵征战,称为 “专征”。要取得这种资格,首先要经过 “筑坛选将”,这就要举行隆重的 “大阅”,即军队大检阅。

雍正七年(1729),岁在己酉,清王朝因噶尔丹策零屡次骚扰喀尔喀,而且藏匿青海叛首罗卜藏丹津,廷议发兵征讨。于是,“五月甲寅,上阅车骑营兵于南苑”,筑坛选将。“辰时,靖边大将军傅尔丹等令车骑营车骑、火炮、鸟枪,并马步军士,各按方位旗色,于晾鹰台前,排为阵式。巳时,上御晾鹰台黄幄,升座,赐诸王大臣等坐,鸣海螺,排列处,亦相继鸣海螺,直达营所。营内乃击鼓,南面红旗举展,诸军分队向前,火炮、鸟枪一时齐发。” ( 《清实录》雍正朝) 这首诗的第一联所描述的正是这一场面和气势。

《清实录》记载阅兵: “金鸣众止,由是而东、而西、而北,各依旗色,次第操演。又两旗交展,两边分发,首尾相应,阵如长城。演毕,军士呐喊凯旋,乃归本阵。队伍次第井然,不失尺寸,军容绵亘整肃。” (同前引) 这里写得很细致,但也很琐碎。不如看雍正这首第二联的描写: “飕飕羽箭穿杨巧,猎猎云梢耀日明。”“飕飕”,拟羽箭奋飞之声,“穿杨巧”,即百步穿杨,百发百中,极赞战士弯弓引射的技艺高超,这是从正面表现劲旅勇武。“猎猎”,摹写战旗飘展之响,“耀日明”,是形容阵伍中旌旗交展飘舞,与日争辉,这是从侧面喻扬士气军威。诗句的跳跃,不是新闻记录片式的繁琐写实,而是艺术影片中的蒙太奇,概括、集中、典型,尽管夸张,却不失实,每一个镜头都抓住了事物的特征。尤其是作者借助工整的对偶句法,更利于渲染 “筑坛选将”的特有环境氛围,因而较之史书实录更富有艺术感染力。

第三联写悬想中的情景: “万里玉关平虏穴,三秋瀚海渡天兵。”“玉关”,即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县西北,为边关要塞。诗人突出玉关万里,在于显示平叛远塞的悲壮和神圣。“平虏穴,即要直捣敌巢,寝明这场征战的直接目标。“瀚海”指沙漠,唐人陶翰《出萧关怀古》诗云: “孤城当瀚海,落日照祁连。”瀚海沙碛,历来总是象征和表现征人作战条件的艰苦,但作者再出以 “渡天兵”这一惊人之笔,以神话中的天兵天将来比喻和赞美征战将士的勇猛与神奇,读来不能不令人精神为之一振而倍受鼓舞。这一联亦用对仗,不仅工巧而且自然,不留斧凿痕迹。

末联则写雍正帝的叮咛与嘱托:“裹粮带甲须珍重,扫荡尘氛远塞清。”“须珍重”之叮咛,表达了对征战将士的关心与爱护。“扫荡尘氛”则显示彻底平叛的决心和意志。雍正对噶尔丹策零的 “狡狯狂诞”深有警觉,认为 “若不及时剪灭,实为众蒙古之巨害,且恐将来贻国家之隐忧。”所以指令将士对叛军“速行歼剿,水靖边陲”(同前引)。诗末“扫荡尘氛远塞清”这一句,正表明了雍正坚决统一祖国、实现民族团结的高远理想。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特点是对仗技法娴练圆熟,并且擅于借助对仗艺术,抓住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来烘托那种严整威壮的军队出征气氛。全诗用典不多而语句平易,但作者对征战将士由衷的关怀及其深切的希望又无不包含于其中,所以感情真挚,毫不伪饰,不失为一篇优秀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