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吴伟业诗《捉船行》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诗歌·吴伟业诗《捉船行》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官差捉船为载兵,大船买脱中船行;中船芦港且潜避,小船无知唱歌去。郡符昨下吏如虎,快桨追风摇急橹;村人露肘捉头来,背似土牛耐鞭苦。苦辞船小要何用? 争执汹汹路人拥。前头船见不敢行,晓事篙师敛钱送。船户家家坏十千,官司查点候如年;发回仍索常行费,另派门摊云雇船。君不见官舫嵬峨无用处,打鼓插旗马头住。

(据四部丛刊本《梅村家藏稿》,下同)

吴伟业(1609—1672),字骏公,号梅村,江苏太仓人,出生在一个渐趋没落的书香之家。少从同乡复社领袖张溥受业。崇祯四年(1631),吴伟业高中进士,步入仕途,官至左庶子。南明弘光朝。吴伟业任少詹事,但因与把持朝政的权奸马士英等不合,辞官归里。顺治十年(1653),吴伟业因两江总督马国柱等的推荐,被迫应召仕清,任秘书院侍讲、国子监祭酒。顺治十三年(1656),他因母丧辞官回家,直至逝世。

吴伟业的重要作品如《圆圆曲》、《临江参军》、《琵琶行》、《松山哀》、《楚两生行》等,都完成于入清之后,其诗风亦从早岁的华艳绮丽而趋变为沉郁苍凉。因此,他虽然主要经历在明代,但却是清初诗坛的开国宗匠之一。诗人亲历国变,饱经忧患,况又一身历仕两朝,深感悔恨,感受着内心巨大的痛苦和对于故国的强烈的怀思,这些都深刻地反映在他的诗歌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他的诗多选取时事为题材,表现的社会生活相当广阔,有感时伤世表达故国之思的;有揭露官府横征暴敛和清兵暴行的;也有通过咏史来借古讽今的,等等。他精于律诗,尤长于歌行体,其长篇歌行数量之多在诗歌史上是首屈一指的。他的诗主要取法盛唐及元(稹)、白(居易)诸家,善于将抒情、叙述、议论融为一体。其诗语言工整,词藻华丽,音节流畅,给后人影响甚大。

清朝定都北京之后迅速派兵南下,用血腥手段残酷镇压汉族人民的反抗,但是各地的抗清复明运动仍在南方和西南此起彼伏,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不断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其中,福建的郑成功和浙江的张煌言结成同盟,组成一支强大的海上复明军。顺治十六年(1659),张、郑联军以极大声势率兵北上,连克瓜州、镇江等要地,震动了整个江南地区。这是明朝亡国十五年以后的最大一次复明军事行动。这次行动虽然最终是失败了,但使清政府极为惊慌震动。当时,清政府为了镇压各地的抗清运动,军事调动十分频繁,而地方官吏往往藉口军运,四处捉船,横加勒索。吴伟业当时已南归故里,亲身感受到民间疾苦,写下了一系列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捉船行》一诗就写于这一时期。作者抓住官府“捉船载兵”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从一个侧面深刻地反映了当时江南水乡人民在这种暴虐统治下所遭受剥削和压迫的惨重实况。

全诗从“官差捉船”写起。首句点明“官差捉船为载兵”,即官府里的差役前来捉船的藉口是兵运。接着三句描写了面临“官差捉船”这一情况,各种船只的不同应变态度:“大船买脱中船行。中船芦港且潜避,小船无知唱歌去。”有钱的大船主用金钱收买官差放行;中等的船只暂且躲在芦港丛中;只有小船主为了生计,不得不依旧航行。“唱歌去”形容小船摇橹发出的咿呀的声音。诗的前四句为下面的叙述作了铺垫。接着,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叙述了官差捉船的具体场面:“郡符昨下吏如虎,快桨追风摇急橹,村人露肘捉头来,背似土牛耐鞭苦。苦辞船小要何用? 争执汹汹路人拥。前头船见不敢行,晓事篙师敛钱送。”昨天府郡捉船的命令刚下,今天捉船的差役就驾着快船赶来了。“吏如虎”,形容差役凶狠如猛虎,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愤慨。衣不蔽体的村民被差役捉住头颈拉来,饱受一顿毒打。土牛是泥土制造的“春牛”。古代风俗,在立春前一天举行迎春仪式,用鞭子抽打春牛,称为“鞭春”,以赶走寒气。诗中用这一比喻,形象地刻画了官差暴虐的场面。尽管饱受毒打的村民苦苦哀求,但官差仍不肯放行。目睹这一争吵喧闹的场面,机灵一点的船工就只得聚钱送给官差,以求放行。然而这并不是个别现象。紧接着四句就写道:“船户家家坏十千,官司查点候如年,发回仍索常行费,另派门摊云雇船。”家家船民都要花费大量钱财以求放行,付了钱以后还要等官派人一一查点。“候如年”,形容船民等候付钱还要花很长时间,也衬托出官差收钱时傲然自得的神态。付了钱并非万事了结,船只发回后,船民依然被勒索“常行费”,即常例缴纳的行船费,以及官府以雇船名义挨家挨户摊派的苛捐杂税。诗从“官差捉船”写起,层层深入,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官吏的贪婪凶残、敲诈勒索的丑恶行径。全诗结尾两句:“君不见官舫嵬峨无用处,打鼓插旗马头住。”反诘十分有力。作者指出高大的官船一直停靠在码头边闲置无用这一事实,即说明所谓“捉船载兵”其实不过是一种借口而已,颇发人深省。

吴伟业的这首诗,直陈时事,反映现实,显然继承了杜甫、白居易诗的现实主义传统。在艺术手法上,尤其和白居易的“新乐府”诗相接近,用语浅显通俗,音节流利,富有民歌的特点,因而具有广泛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