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诗《送魏大从军》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陈子昂诗《送魏大从军》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飞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送一位姓魏、在兄弟排行中为老大的友人从军。开篇交代从军的原因,是因为匈奴少数民族统治集团在边塞侵扰,战乱尚未平息,故魏大义勇从军。首句用《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魏绛为春秋时晋国大夫,他主张晋国与少数民族和睦相处,曾说“和戎有五利”,晋悼公听从其言(事见《左传》襄公四年)。这里以魏绛喻魏大,变和戎为从戎,死典活用。“复”字,说明魏大从军已经不止一次,每当国事需要,他便挺身而出,不顾个人安危,以保家卫国为己任,可知魏大是一个可歌可泣的人。由于这次战争是正义的,诗人对魏大的壮举就予以热情的支持和赞颂,而不像在《感遇》诗中对武则天讨生羌、进击吐蕃那样进行严词谴责,可以从中看出作者的是非爱憎非常鲜明。从大局说,诗人完全支持这场反侵略的战争,但对个人来说,要造成与友人的离别,魏大要到遥远的边塞去打仗,是死是活,难以预测,也许这是永别,不免又有些惆怅:“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三河”,在黄河流域中段平原地区,包括当时东都洛阳。“三河道”,为作者送别之地。临别之际,诗人虽感悲伤,但却能以国事为重,以豪情壮语勉励友人建功沙场,以赵充国为楷模:“言追六郡雄。”“六郡”,指金城、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六郡雄”,六郡的英雄豪杰,此指汉代立功边疆的赵充国。《汉书·赵充国传》:“赵充国,……始为骑士,以六郡良家子,善骑射,补羽林。为人沉勇有大略。少好将帅之节而学兵法,通知四夷事。武帝时,以假司马从贰师将军击匈奴。官至后将军。”这两句写诗人送别友人时的矛盾心理,感情上不忍分别,但在话别时却能用理智克制感情,立足高处,晓以大义,勉其为国立功,因此激人心胸,从而更坚定魏大平定叛乱的信念,反映了诗人豁达的爱国情怀,与魏大从军卫国思想一致,这时两颗火热的心跳动在一起。以下为诗人想象魏大所往之地,这是虚写:“雁山横代北,飞塞接云中。”“雁山”,即雁门山,横亘在今山西省代县西北。“代”,代州,今山西省代县。“飞塞”,即飞狐塞,又称飞狐口,在今河北省涞源县北。飞狐塞与云中郡相接,北方山塞连成一片,形成中原地区的天然屏障,既显示边塞地势险隘,地理位置重要,又写出塞北荒寒,道路险阻,魏大此行真是任重道远! 这二句暗含诗人对其行役辛苦、沙场艰危的关切,曲折地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诗人的伟大在于能着眼于大处,不囿于个人私情,末二句期望魏大为国立功,永垂青史:“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燕然”,山名,即杭爱山,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后汉书·窦宪传》:“(窦宪)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遂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记汉威德,令班固作铭。”这两句的意思是不能在燕然山上只留下汉将的功勋,也应该留有你魏大的功绩。表现了诗人对敌人的藐视和对胜利的信念,这对于行将奔赴战场的魏大是一个极大的鼓舞。“言追”句中的“言”字,似当贯到诗末,从“言”字起六句,都是“怅别”时所说的内容,既有关切的话,更有祝愿建立功勋的嘱咐,一个“勿”字,语重心长,藏有殷切期望,这正是诗人匡世报国思想的表现。

全诗慷慨激越,气壮山河,语言豪迈,威慑敌胆,它吹响了进军的号角,奏起了一曲胜利凯歌。这首诗在表现情理上很有分寸,作品中写了两种感情: 一是朋友私情,一是爱国激情,这两种感情交织进行,但是友情被融化在对祖国的深情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