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历史散文·战国策·《魏策》四《唐且为安陵君劫秦王》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於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且使於秦。
秦王谓唐且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且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且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且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且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且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 何至於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本文通过唐且(jū)与秦王的斗争歌颂了唐且敢于反抗强暴、不辱使命的不屈精神,揭露了秦王的凶暴本质和卑劣行为。秦统一天下之势已成定局,但对于附庸于魏国仅有五十里国土的安陵,却不便马上动武,便玩弄“以大易小”的阴谋,妄图用欺诈的方法来并吞安陵。为了和强秦作斗争,保卫自己的国家,安陵君派唐且使秦。秦王竟以“天子之怒”恐吓唐且,而唐且却以“布衣之怒”回击秦王。唐且大智大勇,大义凛然,不为气势汹汹的霸权主义者所吓倒,终于使不可一世的秦王折服于“五步之内”。
本文分三段:“秦王使人谓安陵君”至“安陵君因使唐且使于秦”是第一段;“秦王谓唐且曰”至“挺剑而起”是第二段;“秦王色挠”以下是第三段。
本文一开头就写秦王差人告诉安陵君,他要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强秦是贪得无厌的,他怎肯以十倍之地来换取安陵?这分明是个骗局。“安陵君其许寡人!”表面上听来是商量口气,骨子里却是欺骗! 安陵君是小国之君,事事谨慎谦虚,克己礼让。他的回答既不得罪秦王,又不失国君忠于先祖的身份。“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极力表现出一种恭谨热诚的感情,一个“善”字还不够,而且加上“甚”字来突出善意的程度。接着用“虽然”先让一步,转换语气,道出本意:既然“受地於先王”,当然“愿终守之”,即使拿五百里之地来交换,也“弗敢易”。辞令婉曲,但意志坚决。这是安陵君识破秦王骗局正确分析敌我力量之后,为使国土不受损失而对秦使作出的小心谨慎恰如其分的姿态。
一个要“易”,一个“弗敢易”,秦与安陵产生了矛盾,“秦王不悦”。安陵君专门派了唐且出使秦国解决这个问题。唐且的使命有关安陵整个国家的存亡;使命又是艰巨的,因为秦王阴险残暴,不易对付。
秦王对安陵君派来的使者,不是以礼相待,而是作咄咄逼人的责问:“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接着是威胁:秦能灭韩亡魏,所以不出兵强占安陵,仅仅因为安陵君是长者,没有把他放在心上,并非不能以武力吞并。然后狡诈地找出借口作为安陵君的罪状:“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其骄横无理,盛气凌人,霸王之态,跃然纸上。
但在秦王用心毒辣言词凶暴的情况下,唐且态度镇定、沉着,意志坚定不移。他一开口就把秦王的话加以驳斥:“否! 非若是也。”然后,他根据安陵君的意思正气凛然、态度鲜明地表示:“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一向专横的秦王,根本不会意料到小国的使者竟敢这样顶撞他,于是“怫然怒”,暴露出狰狞的面目。他骄横地自称“天子”,以恫吓的语气问唐且:“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且从容镇静、坦然自若地回答:“臣未尝闻也。”秦王立即威胁他:天子发怒起来,可以“伏尸百万,流血千里”。这明显地看出秦统治者的狰狞面目。但唐且并没有被吓倒,而是针锋相对地反问:“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骄横的秦王以轻蔑的讽刺的口吻说,“布衣之怒不过是脱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唐且果断、有力地反驳:“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接着,他列举了历史上专诸为公子光刺王僚,聂政为严仲子刺韩相侠累,要离为吴王阖闾刺杀王子庆忌的事迹,慷慨激烈,浩气凛然,充分表现了大无畏的气概。“慧星袭月”、“白虹贯日”、“仓鹰击殿”的生动比喻,既说明统治者的残暴行为惹得天怒人怨,也说明士怒的后果,最终他直截了当地把自己和以上三位“布衣之士”并列,厉声地警告秦王:如果妄想侵占安陵,那么,我就要像上列壮士一样,立刻可以将你刺死。“与臣而将四矣”,语意深刻,既是警告,也示愤激。“伏尸二人,流血五步”与前“伏尸百万,流血千里”针锋相对。“二人”、“五步”极言离秦王近,秦王的卫士等都来不及掩护,行刺非常方便,完全有把握命中。一个敢于断然决策、公开宣战的勇士形象,写得几乎呼之欲出了。
最后一段,唐且胜利了,秦王“色挠”了,并且“长跪而谢之”。原来,他不把唐且放在眼里,一见面就声色俱厉地提出责问,称唐且为“公”(“公”古时相互称呼或上呼下时用),这时,却请唐且坐,口称“先生”(“先生”是古时人们对长者、父兄、老师等的一种尊称)。这种前倨后恭的态度,鲜明地揭露出秦王的丑态。秦王说:“寡人谕矣!”他不得不明白小国也不是可以随便欺侮的,虽有野心也不能轻举妄动了。
全篇不足四百字,除“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且于秦”,“挺剑而起”等是叙事外,通篇由人物对话组成。对话写得生动形象,起伏有致,明晰而活脱地刻画了安陵君、秦王、唐且三个人物的不同个性。从对话的语气、神态中,既可以看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鲜明的性格;也可看到故事情节的发展,从而能更概括、精炼、集中地表现主题。
本文流传至广,几乎家喻户晓。但历来研究《战国策》的,大多认为本文情节出于虚构,不能视为真实的历史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