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陈与义词《临江仙》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词·陈与义词《临江仙》原文|注释|译文|翻译|鉴赏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据四部丛刊影宋本《简斋诗集》附《无住词》)

陈与义(1090—1139),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历任府学教授、太学博士、中书舍人参知政事等职。是北宋末年、南宋初期的著名诗人,词作并不多,但“佳处一如其诗”(王灼《碧鸡漫志》)。从这首“忆洛中旧游”的词篇来看,有着独到的艺术构想和深长的韵味。

这首词紧扣题目中的“忆”字,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来抒写心中郁积的无限感慨。词的上片写回忆,下片抒今情。开头用“忆昔”两字领起,把思绪推向24岁以前在洛阳欢聚的往事,而最令人难忘的是“午桥桥上饮”的情景。洛阳的午桥是唐代裴度别墅绿野堂的所在地,也是当时文人名士吟觞流连的佳胜之处。所以到此游赏往往是乐以忘返,更何况与作者欢饮的友人“多是豪英”呢!这两句不仅展示了时间、地点,而且构成了一幅群英夜饮午桥的画面。

“长沟”三句,融情于景,一气贯注,笔力自然疏宕。“长沟流月”是把天空与地面的自然景象融为一体。皎洁的月光倾泻在桥下的水面上,河水带着月色无声地缓缓流淌着,在清幽静谧的境界中显示出水流的动态美。随着词人视角的转移,出现了另一幅图像。月光映照着桥边的杏花树丛,地上洒落着稀疏的花影,正是“云破月来花弄影”了。在朦胧的花影丛中又传来悠扬悦耳的笛声。这里词人把月光、午桥、流水、花影和笛声诸种物象组合成一幅静中有动、声情并茂、自然优美的图画,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豪英”们夜饮的高雅情致,“真是自然而然”(张炎《词源》)。沈际飞在《草堂诗余正集》云:“流月无声,巧语也;吹笛天明,爽语也。”这“巧语”与“爽语”都不是从雕琢中得来,而是从作者的胸襟中“自然流出,若不关人力者”(见陈廷焯《词则·大雅集》眉批)。

下片抒情,由上片洛中旧游的美好回忆中陡然转入眼下的凄苦悲凉。“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这两句蕴含多少时代的灾难,人生的辛酸。作者从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进入仕途以来,曾遭贬谪。靖康之难的历史巨变,使他离开汴京过着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历尽劫难,终于来到临安。高宗绍兴五年(1135)因病辞官,寓居湖州青墩镇僧舍。夜阑人静,当他登上僧舍旁的一座小阁,二十多年的往事涌上心头,恍然若梦。如今万里奔波,劫后余生怎不“堪惊”呢?“闲登小阁看新晴”三句,以景收结,景中寓情,感叹不尽。“闲登小阁”点明了词题,而着一“闲”字,既切合退居的身份,又蕴含着人生失意的无限哀叹。这种感伤的心绪与上片轻快的情调形成强烈的反差,表现出今昔心情的截然不同。词人由此引发出古往今来多少人间盛衰兴亡都不过是烟云过眼,仅仅作为渔民歌唱的材料而已的慨叹。这与宋初张昪《离亭燕》“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的写法相接近,而与那种悲叹人事沧桑的格调是一脉相承的,不过这首词更含有时代的苦难和个人的悲叹。

南宋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认为“简斋惟此首为最优”。从艺术风格来说,超旷的情思,排奡的笔锋,确是逼近苏轼的词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