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风入霜林,寒叶下疏雨。
萧萧复萧萧,可听不可数。
山僧亦好奇,呼童扫行路。
到处觅秋声,肩舆入山去。
这是一首抒写在风雨深秋入山穷胜,充满奇趣的小诗。作于元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秋末,诗人时年57岁。《雁门集》称:“是年在镇江病疟,秋末始痊。”可见作此诗时正是诗人疟病刚愈的时候。“焦山”,在江苏镇江市东北,屹立江中,与金山对峙,并称金焦。古称樵山。上有佛寺,名定慧寺。“方丈”,佛寺之主长老 (或称住持) 说法的地方,一丈见方,而容量无限,后用作对长老 (或住持) 的代称。
前四句写景。“江风入霜林,寒叶下疏雨。”辽阔的长江江面,凛冽的西风吹入焦山寺经霜的树林,稀疏的雨点敲打着林中的寒叶。这江岛山寺的深秋,风雨骤至,草木摇落。“萧萧复萧萧,可听不可数。”在这风吹雨打、树摇叶落之间,只听得呼号愤发之声一阵一阵传来,到底是什么声音?不能分辨,也无法去数。寥寥数语,铺陈焦山寺外一派深秋景象,其气凛烈,其意萧条。“不可数”三字突出秋声之不可捉摸,引人入胜,为后四句作好铺垫。
后四句写人,写探索秋声、入山穷胜的奇趣。面对着自宋玉以来历代文人所感伤的秋天,山僧和诗人的感觉却不同一般:“山僧亦好奇,呼童扫行路。”他充满了好奇之心,呼唤童子打扫落叶,清除过往山中的道路。风雨无阻打扫行路,已知好奇到了什么程度。
“到处觅秋声,肩舆入山去。”欧阳修的 《秋声赋》 曾生动地描绘过秋声:“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这是多么动人的大自然的乐章。诗人来到焦山,正值风雨骤至的深秋,领略到 “萧萧复萧萧,可听不可数”的秋声,这大自然的无限奇妙与山僧好奇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作者。诗人“疟病始愈”,虽然身体还十分虚弱,但不可抑制这好奇之心与高雅兴致,于是竟让人们用坐具抬着,同山僧一道“肩舆入山去”,可见他们对秋山胜景是如何深情向往。
这首诗从景物环境着笔,记述了诗人与焦山方丈冒雨入山、访奇探胜、寻觅秋声的过程。凛冽萧瑟之外,寄寓了深厚的返朴归真、皈依佛门的方外之情,读来饶有风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