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人卓锡向名山,路绝岩头未易攀。
海上潮来风浩浩,洞中云出雨潺潺。
松楠直起参天碧,苔藓旁行匝地斑。
藉甚后人蒙法施,有如流水注苍湾。
“惠山”,即慧山,古名华山,或称西神山,在江苏省无锡县西郊,因佛家高僧慧照曾居此而得名。惠山绵延20余里,是江南名山之一。上有九峰,下有九涧,有天下第二泉及惠山寺,且僧寺、名泉,相依相伴,“水流僧舍下”,“泉飞梵呗音”。“长老”,通称德高腊长之比丘。《景德传灯录》六《禅门规式》称: “于是创意别立禅居,凡具道眼有可尊之德者,号曰长老。”领略名山异水,流连惠山古寺,历代文人在此留下了许多优秀的篇章。《赠惠山圣长老》 便是其中之一。
首句,“道人卓锡向名山”,点出 “道人”、“名山”。“道人”,指得道之人,或修道之人。《释氏要览》说:“智度论云: 得道者,名为道人; 余出家者,未得道者,亦名道人。”此指长老。“卓锡”,佛教用语。锡,锡杖,僧人用具,僧人出行,多拿锡杖。“卓”,直立。因此称僧人居止为“卓锡”。“名山”,此指惠山。这句表明长老初来圣地、客居惠山。“路绝岩头未易攀”一句,交代僧人游踪。惠山有九峰九涧,登攀不易。“路绝岩头”,又给人“空” 的感觉。
中间两联,概写惠山景色。“海上潮来风浩浩,洞中云出雨潺潺。”“海上潮来”,是远景; “洞中云出”,是近景。潮来生风,云出行雨,风声浩浩,雨声潺潺,突出的是 “声”。“松楠直起参天碧,苔藓旁行匝地斑。”“旁行”,遍行,“谓四出而行之”(《汉书·地理志》)。“苔藓旁行”,指苔藓四处长去。“匝”,环绕;“匝地”,此指遍地。松楠碧色参天,苔藓遍地长满,这两句突出的是“色”。两联同看,远近相宜,有声有色,惠山胜景,美不胜收。
然而诗人虽将大量笔墨泼注在景物描写之上,但诗的主旨却隐于尾联: “藉甚后人蒙法施,有如流水注苍湾。”“法施”,佛教认为僧人讲演佛法,使在家人信仰佛教,是把佛法布施给俗人,称为 “法施”。在家之人行财施,出家之人行法施。《智度论》十一云: “以诸佛妙善之法,为人演说,是为法施。”“苍湾”,此指大海。这两句写长老行法施,讲演佛法,用佛理教义去点化凡夫俗子,使他们在佛水的洗礼中醒悟过来,虔诚地信仰佛教,宛若百川归海,皈依我佛。这里,既写出了佛门普济众生的慈悲与威力,也突出了长老 “法施”的力量与作用,同时,也借此再次衬托出“道人”形象,使得前后相衔,首尾照应。全诗无一字涉情,而对这位得道高僧的仰慕之情,却洋溢于字里行间。
这首诗笔调轻灵,意境缥缈。结尾似结未结,给人留下无穷想象的余地,禅味隽永,耐人咀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