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天台道中》原文|赏析

满川梨雪照斜曛,野水交流路不分。

隔岸一声牛背笛,和风吹落渡头云。

天台山,在浙江省天台县城北,峰峦叠翠,险峻雄奇。自魏晋以来,便为游览胜境,获文人骚客青睐,留下许多名篇墨宝。他们中有的赞其巉岩峭壁, 高峻嵯峨; 有的喜其飞瀑流泉, 秀丽清幽。惠嵩,这位僧人,行走在天台山麓,他的感受又如何呢?

“满川梨雪照斜曛”,人放眼远眺,山峰岧峣,旷野舒坦,梨树花如雪,纷纷飘坠; 斜阳西下,时已暮春,景色虽美,却有点暗淡、迷惘的色调、气氛。第二句,写诗人收回目光,扫视周遭,见山水横溢,阻路隔道,不辨踪径。这两句貌似咏景,其实不然。字里行间流溢出丝丝禅味。

拈第一句细品,“满川” 可作世俗世界解; “梨雪”则代表奔忙于其间的芸芸众生;“照斜曛”代指混沌尘世。这句话可理解为,肉体凡胎的有情众生,为生计忙忙碌碌,四方奔走,自为其羁,又自得其乐,昏昏然不知为何。“野水交流路不分”,一指各种“野水”般的异端邪说,蒙蔽了人的灵智,不知所为,不知所终。二喻追逐名利,欲壑难填,使人失却本性。诗人面对苍茫大地,不觉间流露出一种感叹: 路在何方,何时为了? 读至这里,一个具有超尘脱俗之气的高僧形象,便明晰地显现在我们眼前。

佛以济世为本,慈悲为怀,普渡众生为己任。诗人不仅怀悲天悯地之心,还在为人们指点迷津。接下,诗人语锋一顿,跟着朗朗诵出: “隔岸一声牛背笛,和风吹落渡头云。”两句如前联一样,诗人并非仅描画暮霭氤氲、牧童牛背横笛劲吹的夜归图,而是从这幅有声画顿悟出一个佛门境界。“隔岸”喻西方大乘世界之彼岸,菩提梵音净尔六根。“牛背笛”更似那悠悠绵长的诵佛声。诗人用田园常见之景,揭佛之真谛:潜心向佛,迷途知返。“和风吹落渡头云”,表面上写春风和煦中夜色降临,实际上仍暗含禅机。“和风”可以理解为佛理、佛法;“吹落”引伸为寻得与接引;“渡头云”如祥云。这句意告诸人们: 信奉佛祖,晓达禅理,明白佛意,即可寻得接引自己的慈航,到达彼岸净土。“儒以治身,佛乃治心”,儒家讲究的是治国平天下,崇尚入世进取;佛门则注重宣扬人皆有佛性,佛即我心,提倡灵魂修炼。这里,诗人在劝世人一心向善,皈依我佛。指出那些声色犬马似“梨雪”、“野水”,诱人于陷井,惑人于迷途,实乃水中月镜中花,要静虑澄心聆听清音,敬心中之佛。

因此,笔者认为,整首诗是以诗喻世,以禅观世,以佛醒世,可谓用心良苦。天台山是佛教重要流派“天台宗”的发源地,是天台宗信徒心中的圣地,日本天台宗教徒就尊天台山国清寺为祖庭。诗人在这佛门圣地,在这春光妩媚的吟咏中,参佛理,打机锋,待有缘。如果我们仅仅作为一首山水田园诗去欣赏,只能感到这是一首朴实无华的咏春调,一幅漫不经心的游春图。其实,透过自然风光参悟佛学义理,描摹青山碧水、白花赤霞,弘扬本性复归、喻世醒人才是这首诗的精髓,也是佛家弟子低吟浅唱的最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