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南州张相国丁大参回舟中述怀》原文|赏析

江洲芳草正萋萋,已到津梁路不迷。

万里乾坤孤杖外,片帆风雨大江西。

蹔容踪迹同鱼鸟,终是形骸似木鸡。

遥望五湖烟浪阔,不堪回首白云低。

这首“述怀”之作,与《五台山居》二首相比,后者是借景咏怀,这一首则是借事抒怀。

“江洲芳草正萋萋,已到津梁路不迷。”点明时间、地点。“萋萋”,茂盛的样子。芳草萋萋,表明时令是春天。《招隐士》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后人常用芳草暗指怀人或送人。唐崔颢《黄鹤楼》诗有句“芳草萋萋鹦鹉洲”,此诗首句袭用之。“津梁”,桥梁,孟浩然诗: “桃源何处是? 游子正迷津。”(《南还舟中寄袁太祝》)“已到津梁路不迷”句反用其意。此句也寄寓了禅理。佛家认为凡人 “沉没于爱欲之广海,迷惑于名利之大山”;不能认识万有之实相,执无为有,计虚妄之假相为有,坠入迷妄的境界。这便是“迷”。我佛要“廓群疑于性海,启妙觉于迷津”,使之不迷。“万里乾坤孤杖外,片帆风雨大江西。”对仗工整,气势恢宏。“乾坤”,天地。杜甫诗:“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片帆”,孤舟。这两句写阔大胸怀,超凡脱俗。佛家认为四大皆空,无我无他。在他们看来,“大千观去小,万物自来轻”(德清《五台山居》),一切都算不得什么。“蹔容踪迹同鱼鸟,终是形骸似木鸡。”“蹔”,同暂,暂时。“踪迹”,行动所留的痕迹。李白诗,“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形骸”,人的形体、躯壳。“木鸡”,典出《庄子》。《庄子·达生》:“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又问,曰: ‘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成玄英《疏》说: “神识安闲,形容审定……,其犹木鸡不动不惊,其德全具,他人之鸡,见之反走。”如果说,前两句还只是洒脱的话,这两句则是超脱之至了。佛家追求“无我”,认为人的躯体只不过是“寄生囊”。“此身原是寄,暂住即为生” (德清《五台山居》)。通达“无我”之境,则内心洁净,无烦无恼。名也利也,又何足挂齿呢?“遥望五湖烟浪阔,不堪回首白云低。”交代去处,“阔”既写景,也寓意。往事既也不堪回首,更应投身于大自然,洗尽内心烦恼。内心洁净,则海阔天空。

王世贞主张“诗必盛唐”。憨山大师曾问诗于王世贞,他的诗也深受唐诗的影响。这首诗可说是一代表。全诗不仅遣词造句模拟唐诗,造境也是如此。它意境开阔,气势恢宏,命意超凡脱俗,是憨山诗歌的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