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相归悬解,虚心暗在通。
澄江明月内,应是色成空。
“实相”,是“诸法实相”的省称,指宇宙间万事万物的真相。佛教认为世俗认识的一切现象都是“假相”,唯有摆脱世俗认识才能显示诸法“常住不灭”之真实相状。佛教各派对实相的解释各有不同,影响最大的是天台宗。天台宗主张中道实相之说,认为万有之实相,非有非空,是为非有非空之中道。譬如花落,传达的是“空”的真理;但旧花凋落的同时意味着新花盛开的开始,这是 “假谛”; 而花落时意味着花开,同样,花开时也意味着花落,因此开便是落,落便是开,这就是中谛,即中道实相。只是众生蔽于世俗之见,不能彻见中道实相之妙理。除非除却无明,获得佛的智慧才可。所以《法华经·方便品》说,“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此诗前二句表达了悟诸法实相时由衷的喜悦:本来不易见的 “实相”,作者现在终于有一个超绝而深入隐微的理解。他排除掉心中的一切尘念,使心达到一种澄明状态,这就渐渐地体味到实相的奥妙了。空虚自己的心,并不意味着消极,而是使自己的心开放,以便于接受。
“澄江明月内,应是色成空。”体悟到实相的奥妙的诗人,眼中所见之景也是它们自身的实相,是透明得什么也没有的“色”。江面波平如镜,月光如泼,与江水融为一体,让人分不清哪是江水、哪是月光,好一片澄澈透明的境界! 一阵禅悟的颤栗掠过他的心头: 这宁静、透明的江水、月色,不正是空无一物吗? 这正是《般若心经》所描绘的境界啊——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受想行识,加上色蕴,即为五蕴。五蕴狭义为现实人的代称,广义为物质世界(色蕴)和精神世界 (余四蕴) 的总和。大乘佛教不仅否认五蕴和合体即“人我”的真实性,还否认五蕴本身的真实性。“成空” 的 “色”,当然包含自己在内。说自己 “成空”,正是因为已经 “虚心”,自己的心早已空了啊。在这样的境界里,还存在什么样的忧愁烦恼呢? 他全部的身心,都和江水、月色融为一体,一切精神和物质的世界都脱落了,呈现的只是一片宁静的永恒的 “空”! 《智度论》七十九说: “诸法实相有种种名字,或说空,或说毕竟空。”《佛藏经》上亦云:“所谓诸法实相,毕竟空无所有。”《思益经》二则曰:“诸法实相,即是涅槃。”诸法实相的本质是“空”,然而这个“空”决不意味着死灭,而是不生不灭。这种体悟,只有在“虚心”的状态下,在澄江明月的境界中才能获得。
此诗将眼前景色与禅理织成一片,天然凑泊。篇幅虽小,却包蕴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