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衣留岭外,古刹面沧州。
地阔岩扉绿,松高塔院秋。
荒苔过虎迹,灵瀑吼龙湫。
谁识曹溪意,年年水自流。
禅宗自其创立起,就奉行一套传衣授法的制度,谁接受袈裟,就意味着得到了正传。六祖慧能(638—713)接受五祖弘忍(602—675)的袈裟,回到岭南韶州,在曹溪宝林寺传授禅法30年,创立“顿悟”成佛说,史称“南宗”,与神秀的“北宗”相对应。从此,他不再传授袈裟给弟子。“祖衣留岭外”即用此典,意思是说禅宗的嫡传袈裟就永远留在岭南了。言外之意则是指南华山寺属于禅宗的南宗,同时,称岭南为 “岭外”则表明南华山寺当地处中原。“古刹”一句紧接上句而来,进一步说明南华山寺的具体地理位置。“沧州”今属河北省,位于华北平原。
“地阔”两句着意描写南华山寺的环境。南华山寺面临辽阔的华北平原,从寺中望去,当然可谓“地阔”。而“岩扉绿”则诉诸读者的视觉,也就是说,从岩崖上垂挂而下的藤木,犹如一扇扇门扉,碧绿诱人,其色彩感特别鲜明。寺院的四周则古松参天,枝叶茂盛,相形之下,塔院就显得萎缩凋零,好像花木经霜拷打一般。于此可见,“塔院秋”并不一定指寺院此时正值秋天,而是以“秋”来形容寺院的清冷和破败。
“荒苔”两句进一步渲染南华寺的清冷和破败。这是一个人迹罕至的山寺,荒苔上留下的尽是老虎的脚印,而瀑布则永不停息地奔向深渊。“过”字用得极为生动,仿佛老虎刚刚从荒芜的建筑物上跃过,给读者一种惊心动魄的感官刺激。“吼”字用得意蕴丰富,它既切合老虎的特征,与上句在含意上密切相关,又把瀑布的威势表达得逼真透彻。瀑布的飞溅而下犹如猛虎下山,大声吼叫,势不可挡。这样,作者就赋予瀑布一种生命感,加强了环境描写的气魄,同时也显示出南华山寺的荒凉。如果这里香火旺盛,老虎岂敢任意腾跃?如果这里人声鼎沸,瀑布怎会其声如吼?作者以动来衬托静,十分贴切地描绘了废寺的颓败景象。
站在如此败落的寺庙中,作者感叹万千,提出了令人深思的问题。“曹溪”是对上述典故的化用,此处当指南宗。“谁识曹溪意”,即谁懂得南宗的真谛呢?作者由眼前所见的瀑布而感悟到“年年水自流”,作为对上句的回答。这是一个相当深刻的见解。无论是南宗也好,北宗也好,见性成佛也好,来生成佛也好,谁都逃脱不了自然规律的制约。生命犹如流水一般,年年相似,却岁岁不同,谁也不可能永远留在世上,成佛不过是一种心理感悟罢了。本为宣扬佛教的南华山寺,现在不是满目疮痍吗?与其说,这是作者对南华山寺现状的感叹,倒不说是作者对生命的 “顿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