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诗《金山寺》原文|赏析

万顷清江浸碧山,乾坤都向此中宽。

楼台影落鱼龙骇,钟磬声来水石寒。

日暮海门飞白鸟,潮回瓜步见黄滩。

常时户外风波恶,祗得高僧静处看。

金山寺原名译心寺,在今之镇江西北,为中国佛教著名大刹之一,在禅宗寺庙中尤占重要地位。据虞集《万寿阁记》载:“山有佛祠,始建于晋明帝时。” 自古以来,题咏金山寺的诗作甚多,佳品亦不少。王令此篇《金山寺》作于他在润州(镇江)流寓,教徒糊口之际,当时他登山临寺揽胜,胸中所涌起的感慨,多含悲凉之气,超脱之意。

首联“万顷清江浸碧山,乾坤都向此中宽”,气势宏阔,意味深长。诗人放目远眺,只见日朗气清,江水浩瀚,横无际涯; 而万顷绿波之中,金山独秀,宛如一块巨大的碧玉宝石挺立于水中,煞是惹人喜爱。金山自古就座落于扬子江心,至19世纪80年代才与南岸合拢,因此古人称之为“江心一朵芙蓉”。诗人伫立金山之上,四顾寥廓,视野无阻无碍,顿觉自己仿佛置身于宇宙中心,天地万物尽聚身边,日月星辰齐集眼前,一种超越时空、超越历史的意识袭上心头。此处着“宽”字,把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的气势展现开来。

颔联“楼台影落鱼龙骇,钟磬声来水石寒”,诗人目光由远转近,以虚实相间之墨叙写山寺之景。金山寺楼台殿阁规模宏大,高耸巍峨,丹碧辉煌,素有“寺裹山”之名。但作者不直写楼阁,只以其落水之影的浮动不定,恍惚可怖,鱼龙惊骇,来反衬其高大、雄伟,其想象之高妙,笔墨之变幻,令人赞叹。接下,诗的笔触又起一变,从视觉转为听觉: 寺中钟磬声声,播传不绝,震响江上,水石顿生寒意。水石无情,岂知冷暖,这样描绘,一是拟人手法的运用,二是表示佛寺以钟声警世,令热衷于世俗名利之人顿生寒意。唐人孙鲂《题金山寺》有这样两句诗“楼台悬倒影,钟磬隔嚣尘”,纯为静景描写,王令此联诗句脱化于此,但变静为动,摇曳多姿,更胜一筹。

颈联“日暮海门飞白鸟,潮回瓜步见黄滩”,展现出日暮时分的景观。太阳渐沉,江天笼罩在暮色中,向东看去,焦山、象山对峙而立,如同大江入海之门,令人倍生遐想; 这时,有几只白鸥在江面盘旋、翻飞,忽上忽下,自由自在,随波嬉戏。再往西望,远处瓜步山 (在今江苏六合东南)的潮水正在回落,显露出大片沙滩,落日余辉给它涂抹上一层金色的光亮,整个世界都沉浸在宁静、和谐的气氛中。颔、颈两联,诗人迎看远眺,极尽变化之能事,将山寺楼台,江潮白鸟,落日海门,潮退黄滩,尽收笔底,依次道来,充分展示了 “乾坤都向此中宽”的博大境象和气度。

尾联“常时户外风波恶,祗得高僧静处看”,点出全诗主旨。这里,诗情转深: 其实江上本多凶险,往往是风急浪恶,惊涛千里,变幻无常,今日所见之壮景乃为凡夫俗子极难见得,只有寺中修行得道的高僧,以远离嚣尘的慧眼,才能从容地从静处观察、体验到。王令其人是否信佛,难以考定,但他终身不仕,决意堵绝士举,以授徒为食乃是事实。王令的一生是看破红尘的,奉行的是“出世”哲学,本诗中的老僧实与作者自我形象暗合。王令借佛教禅理托出自己的人生观: 人世社会环境险恶非常,如同惊涛起伏的江水,销不留意,便会葬身其间。只有超脱出来,但一般的人均不自觉,陷身其中而不能自拔。只有从静处冷眼相看,才能体会人生的真谛,理解生活的价值。

王令诗风取法唐之韩愈、孟郊,以气势雄劲、冷辟尖峭见长,但本却写得清新、自然,飘洒脱俗,这应与诗人登临山寺,融通禅理,借得禅趣,有着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