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原文与翻译、赏析

孙中山《《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原文与翻译、赏析

满清末造,革命党人,历艰难险巇,以坚毅不挠之精神,与民贼相搏,踬踣者屡,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 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 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黄花冈上一抔土,犹湮没于荒烟蔓草间。延至七年,始有墓碣之建修; 十年,始有事略之编纂。而七十二烈士者,又或有记载而语焉不详,或仅存姓名而无事迹。甚者且姓名不可考,如史载田横事,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

邹君海滨,以所辑黄花冈烈士事略丐序于予(11)。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环顾国内,贼氛方炽(12),杌陧之象(13),视清季有加(14),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15)、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则予此行所负之责任,尤倍重于三十年前。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予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16),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17)!予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18)

【鉴赏】 本文是一篇书序,是孙中山于1921年12月为《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一书所写的序文。书序总是与书的内容密切相关的,而具体写法却又多种多样。孙中山应邹鲁之请写作这篇序文时,正当他督师桂林,准备北上讨伐北洋军阀之际。他想起十年前的辛亥广州起义,想起烈士们的英雄事迹,于是感慨不已,痛悼英魂。他在序文中怀着满腔的革命激情,热烈赞颂了黄花冈烈士为革命捐躯的英雄气概,高度评价了这次起义的伟大意义和影响。他就事论理,就书论世,激励人们继承先烈的遗志,发扬先烈的精神,为实现革命理想而努力奋斗。

文章首先回顾了革命党人为推翻封建帝制所进行的可歌可泣的斗争,而辛亥广州起义是显得特别突出的。作者对这次起义评价很高,他曾经指出:“是役也,集各省革命之精英,与彼虏为最后之一搏。事虽不成,而黄花冈七十二烈士轰轰烈烈之概已震动全球。而国内革命之时势,实以之造成矣。”本文一开头就紧扣着《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一书的内容展开: “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对革命烈士的英雄气概,作者是非常敬佩的; 而对于他们的惨重牺牲,又是十分痛心的。革命党失去了很多骨干分子,作者的心情无比沉重。写到这里,文章转而再现了当时“碧血横飞” 的壮烈情景,赞颂了烈士们惊天动地的浩然正气。这种行文上的转折,是作者思想感情升华的体现和反映。接着,由痛悼英魂进而指出黄花冈之役的伟大意义,进一步弘扬了烈士们的革命精神,从而达到激励国人的目的。

作者是含着对死难烈士的崇敬之心、怀念之情和痛惜之感写这篇序文的。“黄花冈上一抔土”这一段,气氛悲凉,感情真挚,心情沉重,感慨万千。行文以叙述为主,叙中有情,情中见理。这样写,既在于深入地痛悼烈士,也为了下文深刻地激励后人。因此,这一段在内容上和结构上都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方面痛悼烈士,一方面激励国人,前者之情与后者之理紧密相联,贯穿全篇。最后一段正是作者感情的升华和文章主题的深化,把“痛逝者”之情与“勖国人”之理结合当时国内复杂严峻的形势进行分析,明确指出: “倘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助予完成此重大之责任,实现吾人理想之真正中华民国,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可传世而不朽。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 予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这不仅进一步颂扬了先烈的伟大精神,表明了写作此文的主要目的,也充分表现了作者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心。

全文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多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有比喻、对偶、拟人、夸张、衬托,多种修辞手法交错使用。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作为一篇书序,作者紧扣书的内容,生发开来,广泛联系,深入分析,充分发挥,既弘扬了先烈们的伟大精神,又对全国人民进行了有力的宣传教育。这是一篇思想性强而又感人至深的文章,其意义是十分显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