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培均《塞下曲》爱国诗词鉴赏

作者: 徐培均

塞虏乘秋下, 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 战士卧龙沙。

边月随弓影, 胡霜拂剑花。

玉关殊未入, 少妇莫长嗟。

李白

这是一首边塞诗。在盛唐时代,国力强盛,而边患亦多。诗人们常常以边塞征戍之事为题材,抒发爱国豪情。李白此作,可谓充满时代精神,气度恢宏,风格豪迈,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起首二句开门见山摆开了敌我双方的态势:一边是“塞虏”乘秋高马肥之际举兵南下;一边是天朝的军队挥师出征。据《旧唐书·吐蕃传》记载:“开元二年秋,吐蕃大将蚠达焉、乞力徐等率众十余万寇临洮军”;十六年秋,“吐蕃大将悉末朗复率众攻瓜州”,大多是在秋季。此诗虽未确指何年,也不一定指吐蕃,但它所反映的不外开元、天宝之际唐王朝与西北二边诸胡的战争。诗句凝炼而有气势,一开始便把读者带进那个民族矛盾激烈的年代。

颔联紧承“天兵”而来,具体描写唐军出征。“虎竹”,指铜虎符、竹使符,由朝廷与郡将各执一半,调兵时遣使者到郡合符,符合乃受命。“龙沙”,指白龙堆沙漠。这两句是说,将军受诏发兵,战士即到沙场作战。一个“卧”字,带有旷达意味,其义有如王翰《凉州曲》“醉卧沙场君莫笑”中的“卧”字。此联乃是“流水对”,上下句之间词意联贯,一气呵成,在鲜明疏快的节奏中,反映了朝发夕至的战斗作风和将士们同仇敌忾的精神面貌。清代吴汝纶称之曰“有气骨,有采泽,是太白才华过人处”(见《唐宋诗举要》),确是的评。

如果说颔联以疏快见长,则颈联便是以闲澹称胜。它以精练的语言表现了战地生活。一般地说,在荒无人烟的大沙漠中作战,条件极为艰苦。但诗人却写出了浪漫的情趣、乐观的气氛。你看,天上的新月紧随战士的弯弓前进,胡地的霜华又与战士的剑光相映,这是一幅多么富于诗意的图画!其中何尝有一点苦辛?《唐诗别裁》评曰:“只弓如月、剑如霜耳,笔端点染,遂成奇彩。”月与弓形相似,霜与剑光相若,如简单类比,便觉呆板。太白妙在用了“随”“拂”两个动词,遂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而塞外荒寒、月下行军以及战士的豪情,遂跃然纸上。

在唐人边塞诗中往往出现两种类型的形象:一种是征人,一种是思妇。这是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的人物关系,但一进入诗中便出现不同的面貌:有的写征人思家,有的写少妇念远。可是李白却在这首诗中把这对矛盾统一起来。在结尾二句中,他写战士向少妇表示:战斗未曾结束,不能马上还家,望你安心等待,切莫长吁短叹。“玉关”典出《后汉书·班超传》:“臣不敢望到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但诗人反其意而用之,格调就变得昂扬了。

李白以豪迈不羁之才,将豪迈不羁的边塞生活,纳入整齐的严谨的五言律诗中,而看来却非常自然,达到了他所追求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境界,确实令人叹服。邢昉《唐风定》说得好:“以太白之才咏关塞,而悠悠闲澹如此,诗所以贵淘炼也。”是的,他是在淘尽杂质,千锤百炼中创造出这一精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