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诗词鉴赏《陈子范·有感》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出山揽辔欲澄清,胸有阴符百万兵。①
伏枥长嘶无限恨,拔刀起舞不平鸣。②
关河破碎分南北,豪杰飘零半死生。
每饭难忘心内事,龙蟠虎踞石头城。③
【注释】 ①阴符:一称 《太阴符》,为古代兵书。②伏枥 (li): 枥,马槽。“伏枥”谓马伏于槽枥。曹操 《步出夏门行·龟虽寿》云: 之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③龙蟠虎踞石头城: 龙蟠,指南京城外钟山 (紫金山)。虎踞,即石头城 (南京城)。《三国志》载,诸葛亮与孙权论建业 (即南京) 形势,说 “钟阜龙蟠,石头虎踞,真帝王之宅”。言南京雄奇险要。
【鉴赏】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支持下篡夺了临时大总统的职位,建立起北洋军阀反动政权。1913年3月,袁派人在上海暗杀了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4月,又非法签订了善后大借款,准备发动内战,消灭南方力量。6月,袁世凯借口江西都督李烈钧、安徽都督柏文蔚、广东都督胡汉民曾通电反对善后大借款,下令免职,并派兵南下,进驻江西,发动内战。7月,李烈钧在江西湖口组织讨袁军,黄兴在南京促使江苏都督宣布讨袁。同时,上海、安徽、湖南、四川等省区先后宣布独立。这就是 “二次革命”。但因国民党缺乏明确的纲领,内部涣散,不到两月,南方各省的国民党军队被袁军击溃。
《有感》诗是作者针对国民党 “二次革命” 失败,山河分裂,战友伤亡的悲壮时事,有感而发的。诗人在诗中以范滂、祖逖自许,抒发了澄清神州,报效祖国的远大抱负,吐露了伤心国家分裂,战友飘零的思想感情,深切沉郁地表现了他忧患国难、意欲有为的坦荡襟怀。
首联直抒胸臆。说自己怀抱澄清神州的伟大志向,也操有善于用兵的韬略。“出山揽辔欲澄清,胸有阴符百万兵。” 出句典出 《后汉书·范滂传》。书中称范滂 “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揽辔”、“澄清”形象洗练,概括力强。这两句,诗人以古人自况,既情深意挚地表露了自己以天下为己任,意欲报效祖国的耿耿心迹,又含蓄贴切地概括了烈士早年从戎奔走革命的战斗经历。起手运笔畅达,气势高昂。“伏枥长嘶无限恨,拔刀起舞不平鸣。” 作者用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和 《晋书·祖逖传》祖逖立志报国 “闻鸡起舞”之典引以自喻,表示要为国勉力,积极行动。颔联两句,笔力劲健,句挟风雷,使 “长嘶”“起舞” 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胸襟、抱负得到了充分披露,感情也从前两句的冷静平和推到了炽热沸腾的高度,颈联着笔于景( “关河”) 和人( “豪杰”),点染了事(二次革命) 和情 (九曲愁肠)。着笔是“言传”,点染凭 “意会”,形象地描写了当时的政治时局,深切地抒发了作者忧愤交加的思想感情。其中的 “破碎” “分南北”,贴切地揭示出当时袁世凯拥兵控制北方,对抗南方革命势力的形势; “飘零”“半死生”,形象地渲染革命者在袁军进攻下牺牲、逃亡的悲惨遭遇,意象生动,格调悲凉。
从章法来看,首联以范滂、祖逖自许,表示怀有报国的志向,是一扬笔;颔联 “伏枥长嘶” “拔刀起舞”照应 “欲澄清” 之句,但 “无限恨” “不平鸣”流露感慨,显出顿挫,是一抑笔; 颈联摇开镜头,推出山河分裂,战友离散的画面,全诗的感情波澜跌宕起伏,至此及于高峰——这正是颈联振起给读者带来的审美效应。既已 “响腾”,韵必 “徐歇”。果然,“每饭难忘心内事,龙蟠虎踞石头城。”煞尾用一景语绾住,结束全篇。《有感》前六句 “揽辔”、“伏枥”、“拔刀”、“关河破碎”等具体形象,抒吐了 “澄清”之志、“不平”之愤、“飘零”之痛,尾联更用 “忧患忘餐”的画面表现了心中的 “难忘”之恨。结句在读者一系列联想之后成了画面 “定格”: 一座拔地而起的南京城劫灰遍地、依旧形胜……。如此以景结情,令人击节赞叹!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十分明显。其一,情炽意热,蕴藉深广。诗人吐“出山”之大志,痛起义之失败,哀战友之遇难,伤河山之破碎,怒火中烧,悲愤难抑。澄清天下,许身国难的拳拳之心储满了字里行间,冲发于云天之外,给人以巨大的感染。其二,用典自然,情景交融。全诗四联均有典事来历,诗人以情运笔,把典实化作具体的形象,写得情景交融,自然流畅,波澜起伏,一气呵成。其三,开合谨严,饶有章法。思想感情的强烈表现与诗歌技巧的娴熟运用达到了较好的统一,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文章作者:韩子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