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诗词《姜夔·扬州慢》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爱国诗词鉴赏《姜夔·扬州慢》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

,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

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

梦好(11),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12),波心荡、冷月

无声。念桥边红药(13),年年知为谁生?

【注释】 ①淳熙丙申至日:宋孝宗淳熙三年 (1176)冬至日。②维扬: 江苏扬州的别名。因为 《尚书·禹贡》有 “淮海维扬州”,后人就以 “维扬”称扬州。③戍角: 守城兵士所吹的号角。④千岩老人: 萧德藻的别号,作者与他关系好,他的侄女是作者之妻。黍离: 《诗经》有《黍离》诗,据说周平王东迁后,周朝大夫过西周旧都,见宫室宗庙生满禾黍,触景伤怀,作诗寄托对故国的忧思。⑤淮左: 宋置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东路称淮左。扬州属东路,故名淮左。⑥竹西: 指竹西亭,在扬州蜀冈南边。⑦春风十里: 指从前扬州城街道的繁华。杜牧 《赠别》诗曰:“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⑧胡马窥江: 指金兵对江南的侵犯。宋高宗建炎三年 (1129),金人初犯扬州,其后绍兴三十一年,隆兴二年,金兵又来侵犯淮南。⑨杜郎: 指杜牧。俊赏: 称赞杜牧才华横溢,善于赋景吟诗。⑩豆蔻: 见注⑦。(11)青楼梦: 杜牧 《遣怀》诗云:“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青楼,妓院。(12)二十四桥: 杜牧 《寄扬州韩绰判官》: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沈括 《补笔谈》: “扬州在唐时最为富盛,旧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一十步,东西七里三十步,可记者有二十四桥。”李斗 《扬州画舫录》却说 “二十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13)桥边红药: 据 《一统志》记载,二十四桥之一的开明桥左右,“春月芍药花市甚盛”。

【鉴赏】 这首词是姜夔在宋孝宗淳熙三年 (1176) 冬至日路过扬州时的触景伤怀之作。全词以扬州的今非昔比控诉金兵对扬州的践踏和掠夺,谴责南宋统治者的屈辱苟安和腐败无能,表现作者由山河破碎而引起的“黍离之悲”。

词的上阕写扬州城的残破、凄凉景象。词一开头就点明作者的行踪,他来到早有美名的扬州,下马稍驻,本来是想在扬州好好游赏一番的,但触目所见却叫诗人大失所望。他在杜牧所称赏的“春风十里扬州路”上,所见的不是昔时的繁华景象,而是满眼 “荠麦青青”,“废池乔木”; 入夜后听到的不是欢歌笑语,而是 “清角吹寒”,整个扬州成了一座残破不堪的 “空城”。这是怎么回事呢?是 “胡马窥江”所带来的!金兵的多次入侵和掠夺,把一座闻名天下的 “名都”,糟踏得面目全非。这些文字描写的虽然只是作者耳目所及的实景,却深刻逼真地揭露了金兵的残暴行径。

词的下阕写作者所想所感。作者由上阕的扬州景物,很自然地想起最为赏识扬州的杜牧,想起杜牧咏扬州的诗,所以下阕词就借杜牧来抒怀。作者认为,即使像杜牧那样的才华横溢,见了如今扬州的凋残景象,也会惊愕得目瞪口呆,“难赋深情”。杜牧称赏的 “二十四桥明月夜”,而今已是 “波心荡、冷月无声”,再没有从前的热闹场景了。最后,作者由 “二十四桥”今非昔比,而推想那“桥边红药”春来的下场: 即使年年芍药鲜艳,又有谁来赏玩呢?一句问话,饱含了作者无限的伤感!

不难看出,为了突出这种 “黍离之悲”,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映衬对比手法。荣枯的昔与今映衬对比: 昔日 “名都”对今日 “空城”,昔日 “春风十里” 映衬今日 “尽荠麦青青”,昔日 “竹西佳处”对比今日 “废池乔木”。哀乐的今与昔映衬对比: 昔日的繁华热闹对比今日的 “清角吹寒”,昔日的 “玉人吹箫” 映衬今日的 “冷月无声”。今昔两位诗人的不同感受的映衬对比: 昔日的 “杜郎俊赏”对衬今日作者的 “予怀怆然”、“难赋深情”。这些对衬描写,恰如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言,是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益倍增其哀乐”,目的在有力地表现作者的 “黍离之悲”。

文章作者:何文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