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诗词《柳亚子·吊鉴湖秋女士·其四》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爱国诗词鉴赏《柳亚子·吊鉴湖秋女士·其四》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漫说天飞六月霜,珠沉玉碎不须伤。

已拼侠骨成孤注,赢得英名震万方。

碧血摧残酬祖国,怒潮呜咽怨钱塘。

于祠岳庙中间路,留得荒坟葬女郎。

【注释】 ①鉴湖秋女士: 即秋瑾。鉴湖在秋瑾的故乡浙江绍兴南郊,秋瑾别号鉴湖女侠。②六月霜: 战国时邹衍尽忠于燕惠王,而被惠王无辜下狱,邹衍仰天而哭,以至六月降霜。又,元代关汉卿所作杂剧 《感天动地窦娥冤》写一个年轻寡妇窦娥蒙冤被杀,临刑时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不管是 “六月霜” 还是 “六月雪”,说的都是遭诬陷、蒙冤屈的社会悲剧。③于祠: 于谦的祠庙。于谦 (1398—1457),浙江钱塘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在平反冤狱、赈济灾荒、抗击外侮等方面卓有建树,最后却以 “谋逆罪”被杀。岳庙: 民族英雄岳飞的祠庙。于祠、岳庙和秋墓都在杭州西湖旁边。

【鉴赏】 这首诗写于1907年秋瑾遇害之后。秋瑾号鉴湖女侠,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史上的烈士。她1904年赴日本留学,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先后加入光复会和同盟会,1905年归国,在上海发刊《中国女报》宣传革命。1907年回绍兴主持大通学堂,组织光复军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7月,徐锡麟刺杀恩铭,起义失败。清政府派军包围大通学堂,秋瑾抵抗之后被捕,受尽酷刑英勇不屈,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绝笔,15日就义于绍兴轩亭口。牺牲时年仅三十一岁。柳亚子作为同盟会、光复会成员,噩耗传来,不胜悲痛,挥毫和泪写下了四首吊唁之作,这是其中之一。这首诗起句就不同凡响,以天飞六月霜、珠沉玉碎,写出了人间的大愤怒、大悲痛、大遗恨! 却又以“漫说”“不须伤”构成两个否定句,说: 不要说秋瑾之死是感天动地大冤屈,也不必为秋瑾之死悲伤。这实在是对女侠最深刻的理解和最真情的歌颂。同为民主革命的战友,柳亚子深深地懂得,秋瑾本来就是一位志在推翻清廷的革命者,她英勇地面对死亡完全是自觉地为革命献身,说她冤死,那是贬低了女侠自觉献身的意义,女侠的死是她自己坦然选择的人生归宿,是人生价值的辉煌实现。那么又有什么必要为“珠沉玉碎” 而悲伤呢?这种写法确实比一般的悼亡诗直接表达悲愤、哀伤更为深刻。接着,作者在颔联出句中以 “拼”、“侠骨”、“孤注”这几个闪耀着刀光剑影的词语,生动地画出了秋瑾这位中华奇女子的丹心侠骨、勃勃英姿与必死的决心。然后在对句指出,女侠的英名震动了中国,震动了世界,是死得其所,有价值,有意义的。但女侠之死毕竟是珠沉玉碎、千古恨事。颈联中诗人用碧血与钱塘潮两个悲壮的典故渲染悲剧氛围,表达自己的愤怨,“碧血”典出 《庄子·外物》,周大夫苌弘忠而遭谤,被放逐于蜀中,愤而自杀。蜀人藏其血,三年化为碧血。“钱塘” 暗用伍子胥的故事。伍子胥屡次劝谏吴王夫差,吴王夫差却听信谗言,赐伍子胥自杀,伍子胥临死时,嘱咐儿子把自己的尸体投入钱塘江中,以便乘潮来看吴王失败的下场。后来果然有人看见伍子胥素车白马在潮头出现,终于看见了吴王的失败。秋瑾是浙江的女儿,她那感天动地的英勇,唤起浙江的钱塘潮为之而波涛呜咽,怨怒之气千秋不绝。浓烈的悲剧氛围中作者回到了现实。而今碧血已摧残,死者长已矣,在西湖之滨,爱国名臣于谦的祠堂与抗金名将岳飞的坟墓之间,又多了一处荒坟,安葬着英勇献身的女郎。诗在这里戛然而止,三位忠贞殉国的历史人物交相辉映于浙江大地,中华儿女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将永远辉耀在中华史册之中。

文章作者:艾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