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诗词《陆嵩·金陵》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爱国诗词鉴赏《陆嵩·金陵》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崔巍雉堞尚前朝,形胜东南第一标。

惊见羽书传昨夜,忽闻和议出崇朝。

秦淮花柳添憔悴,玄武旌旗空寂寥。

往事何人更愤切,不堪呜咽独江潮。

【注释】 ①金陵:今南京,历史上曾称建业、建康,为六朝古都。②崔巍: 高大雄伟。雉堞 (zhidie):古代城墙上修筑的呈凹凸形缺口的矮墙,用以掩护自己,观察、射击敌人,又叫女墙。形胜: 地理形势优越。标: 有出色、高超的意思,可解释为标格、风范。③羽书: 古时征调军队的文书,上插鸟的羽毛,表示情况紧急,又叫羽檄。崇朝: 即终朝,就是一个早晨。语出 《诗·卫风·河广》: “谁谓宋远? 曾不崇朝。” (谁说宋国遥远,不要一个早晨就可以到达。) ④秦淮: 秦淮河,横贯南京市区而西入长江。旧时沿岸多歌楼舞馆,曾是六朝花柳繁华之区。玄武: 玄武湖,在南京东北玄武门外。南朝时称做练湖,常作操练水师的地方。

【鉴赏】 《金陵》一诗写于1845年。三年前,即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屈服于侵略势力,在这里同英国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想起这使中华民族蒙受屈辱的历史事件,诗人内心极不平静,满腔悲痛和愤慨从笔端涌出,写下了这首爱国诗篇。

陆嵩来到南京,金陵古都风姿映入眼帘: 雄伟高大的城楼还像历代建都时那样巍然矗立。他不禁由衷地赞美: 南京城优越的地理形势,这风范,这标格,在东南大地真是首屈一指呵! 但是,在这权丧国辱之秋,面对山川形胜,作为一个爱国诗人,赞美之中却不能不浸透着苦涩和悲怆。因为清政府就在这里向外国侵略者屈膝投降,签订了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地势优越而政府无能,这是本诗从首联转向颔联的契机。作者从对古都的赞美一下子拉回到三年前令人锥心悲愤的现实: 昨天晚上才心惊魄动地听到紧急调兵准备打仗的消息,谁知道今天早晨忽然就传出了对敌求和的事情! 出句一个“惊”字与对句一个“忽”字前后呼应,蕴含着这样一个无情的历史事实:1842年8月初,英国军舰开进南京江面,投降派首领耆英、伊里布立即赶到南京向英军求和; 8月12日、13日英方提出议和条件; 8月19日耆英即全盘接受,并奏请清廷批准; 8月29日屈辱的南京条约便正式签字。事态发展之迅速,真像是一个早晨的事情。抚今思昔,触景生情,怎不叫人感慨万千!

以下两联用抒情的笔触描写了南京条约签订迄今南京城颓丧冷落的景象,以及这一切在国人心上所留下的屈辱和悲愤。往昔花柳繁华的秦淮河自然平添了几多憔悴,而前朝操练水军的玄武湖再也看不到那猎猎飘扬的旌旗,六朝古都空自寂寥,只留下一片寂寞和冷清。

凭吊历史名城,诗人满腔悲愤。然而,是不是有人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对这国家民族的奇耻大辱逐渐淡忘了呢?作者的心情不由得由悲痛而转为激愤。他面对社稷山川大声发问: 三年过去了,对那屈辱的往事铭心刻骨,保留着永不平息的愤怒和悲切的还能有谁呢?怕是只有那日夜呜咽的江水还在伤心地独自饮泣吧! 朝廷腐败而民心不死,诗篇以花柳憔悴、江潮呜咽这样的拟人手法沉痛地儆醒国人: 永远不要忘记国家的耻辱、民族的苦难!

文章作者:艾虹,陈淑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