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诗词鉴赏《鲍照·拟古·八首·其三》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幽并重骑射,少年好驰逐。②
毡带佩双鞬,象弧插雕服。③
兽肥春草短,飞鞚越平陆。④
朝游雁门上,暮还楼烦宿。⑤
石梁有余劲,惊雀无全目。⑥
汉虏方未和,边城屡翻覆。
留我一白羽,将以分虎竹。⑦
【注释】 ①《拟古》共八首,此为第三首。②幽: 幽州,今河北北部。并: 并州,今山西一带。幽并多游侠健儿。③鞬 (jian): 马上放弓箭的器具。象弧: 象牙装饰的弓。雕服: 雕画的箭袋。④鞚 (kong): 马络头。飞鞚,即飞马奔驰。平陆: 即平川。⑤雁门:关隘名,在今山西省代县北的雁门山上。楼烦: 汉县名,也是古边防要塞,在今山西朔县东。⑥“石梁”句: 形容弓硬箭利。李善注引 《阚子》说,有位工人给宋景公制弓,九年而成,因耗尽精力,弓成三日后死。宋景公登虎圈张弓试射,箭穿过西霜之山,飞越彭城之东,其余力犹劲,插进石梁之中。“惊雀”句: 形容箭术极精。李善注引 《帝王世纪》说,后羿射雀,欲射其左目,然而误中右目。后羿为此终身惭愧。⑦“留我”二句: 谓愿为刺史郡守,保卫边疆。白羽,箭名。虎竹,指铜虎符、竹使符,符分两半,右符留京师,左符给郡守或主将。虎符发兵,竹符遣使。
【鉴赏】 《拟古·其三》也是鲍照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他的一生,“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 (钟嵘《诗品》),常发思古之幽情,借古抒怀,以古讽今。此诗即以幽、并少年自比,从中寄寓了自己立功边塞,报效祖国的理想和请缨无路、报国无门的愤懑。
诗凡十四句。前十句写幽、并少年“重骑射”、“好驰逐” 的英武雄姿和高超武技,重外在形象的刻画; 后四句写幽、并少年“分虎竹”、“定边城” 的雄心壮志和爱国精神,重内在心理的揭示。首两句概说总写幽、并少年骑术精良,射技高超。幽、并二州乃汉代的边地,其俗质朴强悍、勇尚武力,自古多豪杰之士。次两句“毡带佩双鞬,象弧插雕服”,上承首句之“重骑射”,写幽、并少年弓矢装束之健美。毡带上佩挂着双鞬,自有一股粗豪强悍之气,雕服上插满象弧,更有一种英俊飒爽之姿。五、六句 “兽肥春草短,飞鞚越平陆”,上承次句之“好驰逐”,写幽、并少年驰马飞奔之骑术。春日草短,野兽正肥,平陆围猎,纵马如飞。七、八句 “朝游雁门上,暮还楼烦宿” 又上承 “好驰逐”,从时、空关系上再次赞扬幽、并少年骑术之精良敏捷。楼烦至雁门,千里之遥,朝发暮还,何等迅疾; 同时,一 “游”字、一“宿”字,又透出一股旷放与潇洒。九、十句 “石梁有余劲,惊雀无全目” 又上承 “重骑射”,借用典故,再次赞扬幽、并少年射技之高超精湛。“余劲” 犹可穿入“石梁”,何等的臂力,何等的硬! “惊雀”难保其“全目”,又是何等的眼力,何等的善射! “汉虏” 以下四句,写汉、虏未和,边境未安,敌人屡屡入侵,边城屡屡倾覆,幽并健儿为国请缨,愿得一箭,分符遣兵,镇守边关。这既是幽、并少年保家卫国、杀敌效死的心愿,也是鲍照渴望建功而又报国无门的呐喊,同时也是对东晋至宋,统治者偏安苟且,不思恢复的讽刺。全诗笔力遒劲、词采飞扬、慷慨任气、磊落使才,在衰缓纤弱的六朝诗坛,尤其显得高标独树,俊逸清拔。
文章作者:傅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