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诗词《庾信·拟咏怀·二十七首·其七》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爱国诗词鉴赏《庾信·拟咏怀·二十七首·其七》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

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

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

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

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

【注释】 ①拟咏怀:庾信所作 《拟咏怀》共二十七首,是作者流落北周时的作品,多为忆丧乱、感伤身世、抒发故国情思之作。拟,模拟、模仿,即借昔人的 “咏怀”题目来抒怀。此首及其二十六,选自 《庾子山集》。②榆关: 古时关名,在陕西榆林东。汉使:汉廷的使者。③胡笳、羌笛: 西北少数民族乐器。④纤腰: 细腰。减束素: 比喻腰之瘦削。减,损。束素,一束白绢。损: 坏,此指哭坏。横波: 指眼睛。⑤恨心: 充满离恨的心绪。⑥“枯木”二句: “枯木填海”出自 《山海经·北山经》: “发鸠之山,有鸟焉,名曰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于堙东海。”“青山望断河” 出自 《水经注·河水》注:“华、岳本一山,当河,河水过而曲行。河神巨灵手荡脚踏,开而为两。” 闻人倓说:“‘望断河’ 者,仍望其(指华、岳二山)合” (《古诗笺》)。

【鉴赏】 北周代魏后,庾信被封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爵义城县侯。但高爵显位并没有给这位国家丧亡、长期羁留异国的年老诗人带来片刻的安适与欢乐。他念念不忘故国和人民,不忘摆脱亡国 “楚囚” 的命运。他明知南返故国如同上“星汉”、登“蓬莱”一样的渺茫,仍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盼望着、希冀着。他在痛苦的乡关之思的煎熬中打发光阴,并写下了这寄托乡关之思的诗作。

诗的开头,便形象地写出了自己羁留北国的难堪处境和怀念家乡的痛苦心情。他长期强留北国,无返乡的自由,地处绝塞 (“榆关”),又无南人 (“汉使”) 的到来,致使音讯断绝,自己精神上的一点慰藉,也无从满足。诗中“断”、“绝”二字,准确地表达了他此时、此地失望、惆怅、哀怨的心情。乡愁无法排遣,“胡笳曲”、“羌笛歌”传来,只能使人愁绪倍增,催人“落泪”,令人“断肠”。此两句真切道出了思乡中的 “远托异国”之人的共同感受。

继之四句,诗人又以闺中思妇自况,进一步抒发了思念故国的痛苦和忧伤。作者借助于具体形象进行表述: 本因 “恨心”而瘦损(“纤腰”) 的思妇,更因新的“恨心”而愈加瘦削 (“减束素”),并且也因这旷久的别离而哭坏了一双美目。接下来的两句,又以思妇口吻,道出了盼望“会合”心情的殷切(“恨心终不歇”)与焦急(“红颜复无多”)。此种写法,较之于感情的直接抒发,不惟新颖、形象,而且蕴藉深切。

诗末两句运用神话,表达了至死不忘返回故国的愿望。精卫填平大海、巨灵合拢华、岳 (皆喻梁朝的复国和天下太平),这虽是绝不可能的,但他还是要“期”、要 “望”。这,正是其对故国一片 “痴情”的体现。

杜甫称庾信晚年诗作 “清新”、“老成”,此首即是一证。它语言平实,明白易懂;运用典故,贴切恰当;讲求格律,却不平板。全诗真实深刻地反映了自己的故国之思。诗中以思妇自况,学习屈原 (屈原在 《离骚》中将自己与楚王的关系喻之为婚姻关系),而又有所发展,体现了 “述感则方比抽新” (明·陈祚明语)的特点。

文章作者:鲍延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