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张艳华
五场话剧。作者赵寰。中国戏剧出版社1964年9月出版。剧作描写的是1962年国庆节前夕,一股美蒋武装特务在我广东沿海地区偷渡登陆,进行搔扰破坏活动,妄图建立所谓“游击根据地”。这批武装匪徒刚一登陆,立即遭到大南港基干民兵的包围。经过一场激烈战斗,匪特全部被歼灭。剧中民兵连长区英才及渔民钟阿婆一家人的生活和斗争,表现了我沿海民兵和渔民的革命警惕性及英勇斗争的精神,批评了麻痹大意的轻敌思想,体现了毛泽东同志“全民皆兵”的战略思想的巨大威力。该剧以沿海军民歼灭匪特“海鲨”小队的军事战斗为主线,以人民内部的思想斗争为副线,构成错综复杂的戏剧情节。在剧中,民兵连长区英才、老民兵赤卫伯同民兵林望高以及区英才的妻子阿螺之间所展开的矛盾冲突,便是围绕着敌情观念所进行的思想领域的尖锐斗争,这场斗争是与歼灭匪特的战斗始终交织在一起的。由于区英才正确处理了他和妻子以及战友之间的内部矛盾,使内部矛盾的解决反转来又促进了敌我矛盾的解决,消极的因素反转来变成了积极的力量,因而该剧所表现的便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抓特务”斗争,而是一场与人们的生活、思想密切相联的复杂斗争。全剧将歼敌的矛盾冲突放在一个广阔的生活背景中,不仅增强了该剧的时代氛围,而且也丰富了表现生活的容量。该剧注重塑造人物形象,无论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都刻画得较为生动、鲜明。剧作者以细腻的笔触,通过渔妇钟阿婆突出表现了具有革命传统的南海渔民豪迈、刚直和是非分明的性格特点:表现了区英才那种兼有渔民和战士特点,既有政治觉悟又重人伦情感的可贵气质。另外如阿螺、甜女、赤卫伯、林望高等人物,虽着墨不多,却轮廓鲜明。对敌特的描写也较为生动可信,没有一味地将其简单化、脸谱化。该剧大幅度地描绘了我国南海前哨色彩瑰丽的生活环境,那种宏伟蓬勃的战斗情怀和涉笔成趣的生活细节相映照,使全剧既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又烘托出绚丽的革命浪漫主义格调。描写我国海防斗争生活的作品在当时话剧舞台上还不多见,因此该剧在创作题材上也具有一定的开拓意义。此剧一经上演,即获得众口称赞。毛主席曾观看了演出,并与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一起接见了剧作者。该剧荣获“1963年以来优秀剧作奖”。曾被改编成同名影片和现代京剧《磐石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