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民要术》的主要内容,《齐民要术》导读
《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包括农、林、牧、副、渔的综合性农书。后魏贾思勰撰。由于其著作年代久远(距今约有1400多年),经过辗转传抄和翻刻,演生了不少错字和脱文,因而成了一部难读的书。据现有文献记载,本书以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1)崇文院刻本为最早的印本。在此之前大抵只是抄写流传的。以后南宋、元、明、清都有续刻。清以后还有石印本和铅印本。崇文院刻本于元、明之际散失,现只有日本还残存此本的第5、8两卷,原藏京都高山寺,故又称“高山寺本”。1914年罗振玉在日本,借高山寺本用珂罗版影印,编入《吉石庵丛书》中,院刻残本始得流通。在日本,另有崇文院刻本系统的抄写本9卷,原为金泽文库藏书,所以通称“金泽文库本”。这两个本子质量较好。南宋有张辚刻本及其复刻本,都早已散失。现存有张辚本复刻本的抄本,即《四部丛刊》所影印的。这种南宋本质量也较好。元代刻本未见,但从有关文献推知其质量不佳。《农桑辑要》大量引录本书前6卷的内容,基本上和两宋本的相符。明代有3种刻本,即湖湘本、竹东书舍刻本和胡震亨《秘册汇函》——毛晋《津逮秘书》本。前两种现已不多见;第3种印数最多,流传最广,影响最大。这三个刻本都直接或间接沿袭元代刻本而来,质量都不好,又以胡、毛刻本最差。清代乾嘉以来,考据学家开始对《齐民要术》的明代刻本进行勘谬工作;取得显著成果的有吾点,其次是黄廷鉴和黄麓森。后来各自发展成该系统的多种校本。吾校系统就湖湘本进行勘误,得到出版的是“渐西村舍”本;黄校系统就《秘册汇函》——《津逮秘书》本进行勘误,得到出版的是《学津探原》本。他们虽都有一定程度的勘正,但离两宋本的水平还很远。另有几种校勘得精细的稿本,质量超过“渐西村舍”本和《学津探原》本,但没有出版。以后的许多翻刻和续印本也都没有超出“渐西村舍”本和《学津探原》本的。在日本,德川中期延享元年(1744,相当清乾隆九年)起也据《津逮秘书》本一再翻刻和重印过。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又综合各本,并用现代农业科学知识对之作校勘和注释。有西北农学院石声汉著《齐民要术今释》,日本人西山武一、熊代幸雄合译的《齐民要术》。1982年出版的《齐民要术校释》,是中国农科院农史研究室缪启愉在前人基础上,进一步集大成的著作。《齐民要术校释》以两宋本为底本,并参考了宋以来所有重要刻本、抄本和清代的各种校勘稿本,以及唐以前引用《齐民要术》的文献和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整理《齐民要术》的成果。《齐民要术校释》堪称得上校释精审、考订翔实;并基本做到清本正源,去伪存真。
贾思勰的生卒年和生平事迹不详,至今没有找到有关他的其他确凿史料记录。姚振宗 《隋书经籍志考证》,认为《魏书》中有贾思伯、思同兄弟的传,他们是齐郡益都的经学世家,生当后魏末以至东魏时期,《齐民要术》中曾几次提到青州 (即益都) 的情况,引用古代的经籍又很多,因而推测贾思勰同他们是一家。现有《齐民要术》各种版本,每卷目录前面都有: “后魏高阳太守贾思勰撰”的字样。后魏时,高阳郡有两处,一属青州所领,在今山东省; 一属瀛州所领,在今河北省境内。根据《齐民要术》中曾提到杜洛周、葛荣起义失败后老百姓以桑椹充饥之事(杜、葛起义活动地区主要在今河北省中部),很有可能贾思勰做官之处为河北的高阳。又据书中文字,还知道他曾经到过并州(今山西)的井陉、壶关、上党等处,注意观察过这几处地方某些作物的特点;他家里曾养过二百多头羊;他有一位朋友刘仁之,做过衮州刺史。研究者还认为 《齐民要术》大致写于永熙二年(533)至武定二年(544)年间。和中国古代的许多知识分子一样,贾思勰具有浓厚的“农本”和“不仕则农”,耕读结合的思想。所以,他写作 《齐民要术》的宗旨,首先是 “要在安民,富而教之”,其次则是为了 “晓示家童”。
《齐民要术》总结了公元6世纪以前,中国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所积累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齐民要术》自序说其内容“起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全书10卷,92篇,约10万余字。92篇外,卷1前面的《杂说》,大多数研究者认为非贾书原有。卷1,有总论耕田、收种2篇和种谷1篇;卷2,为谷类、豆、麻、麦、稻、瓜、瓠、芋等13篇; 卷3,包括葵、蔓菁、蒜等蔬菜12篇,还有苜蓿、杂说各1篇;卷4、5,总论园篱、栽树2篇,果树12篇,伐木1篇等,共25篇;卷5,为家畜、家禽和养鱼,共6篇;卷7是货殖、涂壅各1篇,酿酒4篇; 卷8、卷9,主要为农产品加工,包括酿造酱、醋、豉及食品的调制和储藏22篇,还有煮胶,制笔墨各1篇; 卷10为“五谷果蓏菜菇非中国物产者”1篇,引载了100多种有实用价值的热带、亚热带植物和60多种野生可食植物。纵观全书,范围广泛,大大超过先秦、两汉农书的规模。所记述的生产技术以种植业为主,兼及蚕桑、林业、畜牧、养鱼、农副产品储藏加工等;在种植业方面则以粮食为主,兼及纤维作物、油料作物、染料作物、饲料作物、园艺作物等。从地区来说,以反映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技术为主,同时也涉及南方和其他地区的植物品种等。有人称之为 “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
《齐民要术》在学术上的成就和贡献,一是对秦汉以来中国黄河流域农业科学技术知识进行的系统总结,保存了汉代农业技术的精华,而且着重总结了《氾胜之书》以后北方旱地农业的新经验、新成就,如以耕——耙——耱为中心的旱地耕作技术系统和轮作倒茬、种植绿肥、良种选育等项技术,标志着中国北方旱地精耕细作体系的成熟。在此后的1000多年中,中国北方旱地农业技术的发展,基本上没有超出它所总结的方向和范围。对精耕细作的园艺技术,林土的压条、嫁接等繁育技术,家禽的饲养管理、良种选育、外形鉴定,农副产品的加工和微生物利用技术等,《齐民要术》也第一次作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其次,《齐民要术》的取材布局,为中国后来的许多农书开辟了可以遵循的途径。从题材上看,前6卷已将广义农业全部包括在内,卷7和卷8上半为农产品加工或农家副业,卷9末两篇,可说是作为辅助收入的农村家庭手工业,大致符合自序所说“起自耕农,终于醯醢”的各种有积极意义的 “资生之业”。其实质内容和写作方法,以 《种谷第三》篇为例来分析:在标题下的小字标题注,系注释篇中主题植物——谷,在古代和当时著作中,有些什么异名、良好品种以及“故实”等,并注明出处。正文开始,根据访问所得,或亲身体验,从耕地、整地的特殊要求,播种的适宜条件谈起,接着详细、正确而系统地叙述播种方法、播种量、出苗日数、间苗、定苗标准、中耕、除草、施肥、灌溉等管理,还有保护、收获、保藏等;这部分绝大多数是第一次记载的原材料,也是本书的精华所在。往下,就是引用一些经、传材料,以补充这些作物的耕作栽培技术知识,并作批判性鉴定。这一部分引文也很有使用价值。总之,主体部分有第一手记录,有文献总结,有实践说明,具备了生产技术知识的各个方面。与西汉末的《氾胜之书》相比,范围扩大,记载更加详细,尤为重要的是体裁布局几乎全新;比之东汉的《四民月令》只记操作时令而没有技术方面的记载,则显得更丰富,更实用。所以,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300多种农书,一直是以规模大、范围广、学术水平较高的《齐民要术》为代表的大型综合性农书为主干。贾思勰写作《齐民要术》所采取的群众路线,实践方式和重视探索第一手资料来源的方法等,也为后世农学家树立了治学的榜样。第三,由于《齐民要术》的引用,保存了北魏以前的重要农业科学技术资料。《齐民要术》实际征引的古书和当时著作(包括江南宋、齐人的书),共计近160种。此外,还记有30多条当时流传的农谚与歌谣。西汉末的《氾胜之书》,大约在南、北宋之际就散失了,由于《齐民要术》引用,保存了一部分重要内容。到19世纪前半期,即有人根据这些资料并参考其他书籍,编成了三种辑佚本。东汉的 《四民月令》也主要依靠《齐民要术》所征引的资料,到近代才有了四种辑佚本。又由于《齐民要术》征引古文资料时,采取了严肃、认真、负责的态度,不任意加以删改剪裁,一般都较好地保持着原书的模样。因而给其他经书之类的校勘也提供了很好的考证资料;清代“乾嘉学派”的朴学家们就曾利用它来考订其他文献中的字句,并有不少新发现。《齐民要术》有一个缺点,就是贾思勰“自序”所说:“花草之流……盖不足存”,因而在书中没有一句关于花色花香的记述。后来的许多综合性农书也接受了这个成规,对于花卉不作记述。花卉庭园布置,是中国艺术上的卓越成就之一,一直到宋末、元时才有人打破这个戒规,把花卉栽培技术收录进农书里,而中国花卉栽培技术史却因此缺少了1000多年的资料。
《齐民要术》是中国极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本世纪20年代末,国内即开始对它开展了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齐民要术》的研究倍受重视,所发表的专著和文章达五、六十种之多。近年来,在日本和欧美一些国家,对《齐民要术》的研究也开始流行,并称之为 “贾学”。
参考文献
- 1.胡立初:《齐民要术引用书目考证》,《齐鲁大学国学编》 第2册,1934。
- 2.石声汉:《从齐民要术看中国古代的农业科学知识》,科学出版社,1957。
- 3. 缪启愉: 《齐民要术校释》,农业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