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兵制》的主要内容,《历代兵制》导读
《历代兵制》是中国古代唯一的一部兵制通史专著,原题为《周汉以来兵制》,南宋陈傅良遗稿。现书名或为后人付梓时改定。现存版本不下10种之多,如墨海金壶本、守山阁丛书本、学海类编本、长恩书室丛书本、半亩园丛书本、瓶花书屋刊本、静观堂刊本、湖南尚志斋刊本和扬州刻单行本等。《四库全书》将其列入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
陈傅良 (1137—1203),字君举,号止斋,南宋温州瑞安(今浙江瑞安)人,理学家。曾登进士甲科,历任泰州州学教授、福州通判、桂阳军知州、提举湖南常平茶盐转运判官和吏部员外郎等职。《宋史》本传言其“为学自三代秦汉以下靡不研究。一事一物必稽于极而后已。而于太祖(赵匡胤)开创本原,尤为潜心。”且“文擅当世”,虽仕途坎坷,仍强调事功。反对空谈心理性命,主张抗金,成为当时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既研究经学,又悉心于史学,著述较多,传世之作尚有 《止斋文集》、《春秋后传》等。
《历代兵制》共8卷15篇,约3万余字。书中论述西周至北宋的兵制沿革。卷一论述西周、春秋战国及秦代兵制;卷二论述西汉、王莽及东汉兵制;卷三论述三国及两晋兵制,另附《八阵图赞》并序1篇;卷四论述南朝兵制;卷五论述北朝及隋代兵制;卷六论述唐代兵制;卷七论述五代兵制;卷八论述北宋兵制。所论以汉唐兵制为最详,对北宋兵制亦“能撮要举其大旨”,“其言至为深切”。(《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内容主要选摘前代史料加以改编或概括,再融合作者的观点,采用夹注、加按语的形式,阐发各代兵制之得失。对某些史实亦有所考订。然而,其所谓“兵制”,侧重于兵役、养兵、军队的统御等方面的内容,间或论及营阵、方略,与现代军制学的军制概念不尽相合。
该书每叙述一代兵制,都要联系当时国家的兴衰成败。将兵制之得失视为与社会治乱攸关的大事,认为国家之亡,都与兵制不善或废弛有关,如秦、王莽、东汉、东吴及两晋等朝兵制。而某一时代政治清明、社会繁荣,往往又与当时兵制的良好有密切的关系。该书特别推崇汉唐兵制。西汉征兵制,“民有常兵而无常征之劳,国有常备而无聚食之费。”初唐府兵制能寓兵于农,居重驭轻,兵无专主,将无重权,“自井田不复,兵制之善,莫出于此。”唐中期以后,府兵制浸坏,将骄兵悍,才导致了唐末五代的藩镇割据。至宋太祖“躬定军制、纪律详尽”,才“破百年难制之弊”,使北宋初出现相对安定繁荣的局面。由此可见,《历代兵制》主要是针对南宋在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妥协、挨打的政治格局,企图从兵制史的角度强调兵制对于国家的作用,以期引起当朝者对兵制问题的重视。这在当时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然而,兵制得失并不是导致国家治乱的终极原因。该书作者不可能懂得历代治乱兴衰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兵制的好坏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社会发展的进程,使政权得到巩固,或加速王朝的崩溃。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却能够决定上层建筑、包括兵制的变革。社会经济状况的重大变化,既可以给现行兵制严重地打击,又能促使新的兵制萌芽和诞生。对兵制起保证作用的,也是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和一系列的经济政策。这些,我们是不能苛求古人有所认识的。《历代兵制》首次从发展角度探讨军队建设与政权治乱兴衰的关系,无疑对研究中国兵制史发展规律有重要参考作用。
该书问世后,即引起了有关学者的注意。南宋章如愚 《山堂考索》兵制部分数处文字与之相合。《古今图书集成 ·戎政典·兵制》也大量辑录了该书原文。但是,长期以来研究者不多,并未见校注标点的旧刻流传。1986年2月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王晓卫、刘昭祥《历代兵制浅说》对该书进行了初步研究,并以墨海金壶本为底本,对全文加以标点作为附录刊行,流传较广。另有研究论文向麓生《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军事制度的专著——〈历代兵制〉》,载于《军事历史研究》1988年第3期。
参考文献
- 王晓卫、刘昭祥:《历代兵制浅说》解放军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