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品汇》的主要内容,《唐诗品汇》导读

《唐诗品汇》的主要内容,《唐诗品汇》导读

《唐诗品汇》是唐代诗歌总集。明高棅编选。成书于洪武 二十六年(1393);洪武三十一年(1398)又编成《唐诗拾遗》,附于《品汇》之后。最早有明成化间陈炜刻本,后有明汪宗尼、汪季舒、陆允中、屠隆、张恂等校订本,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汪宗尼校订本影印出版。

高棅(1350—1423),一名廷礼,字彦恢,号漫士,福建长乐人。永乐初,自布衣征为翰林待诏,升典籍。工诗,与林鸿、郑定、王偁等合称“闽中十子”。著有《啸台集》20卷、《木天清气集》14卷,今传。

本书凡90卷,共选作者620人,诗5769首,分体编排,计五言古诗24卷,七言古诗13卷,五言绝句8卷(附六言绝句),七言绝句10卷,五言律诗15卷,五言排律11卷,七言律诗9卷。《拾遗》10卷,录作者61人,诗954首,亦分体编排。各种诗体,又分为九品: 正始、正宗、大家、名家、羽翼、接武、正变、余响、旁流。“大略以初唐为正始,盛唐为正宗、大家、名家、羽翼,中唐为接武,晚唐为正变、余响,方外异人等诗为旁流。间有一二成家特立与时异者,则不以世次拘之,如陈子昂与太白列在正宗,刘长卿、钱起、韦、柳与高、岑诸人同在名家者是也” (见本书 《凡例》)。

本书特色约有三点:

一、选录作家作品比较全面。在此之前的唐诗总集,或只选一个时期,如 《国秀集》、《河岳英灵集》、《中兴间气集》等;或只选一个流派,如《箧中集》等;或只选一种诗体,如《唐诗鼓吹》等;或因某种原因而不选李、杜、韩、白之作,如《唐百家诗选》等。本书选录了有唐近300年间600多位作家的6723首诗,诸体皆备,各个时期的名家名作,大都入选,大致能反映出唐代诗歌的全貌。但因编选者的偏见,取舍亦有不当之处,如权德舆诗选入30多首,而白居易诗仅录28首,其《秦中吟》、《新乐府》竟一篇不采,《长恨歌》等名作亦未入选。至于误收的情况,诚如 《四库全书总目》所说:“康宝月、刘令娴之类,或泛收六代;杜常、胡宿之类,或误采宋人。”

二、明确地将唐代诗歌划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已提出“初唐体、盛唐体、大历体、元和体、晚唐体”之说,但未能引起世人足够的重视,故王士禛《香祖笔记》云:“宋、元论唐诗,不甚分初、盛、中、晚,故《三体》、《鼓吹》等集,率详中、晚而略初、盛,览之愦愦。杨士弘 《唐音》始稍区别,有正音,有余响,然犹未畅其说,闻有舛误。”本书在 《沧浪诗话》与《唐音》的基础上,进

一步明确地将唐诗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提出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名称,并将初、盛、中、晚四个阶段和正始、正宗、接武、余响等九品结合起来,这对于认识和探讨唐诗的发展过程与演变规律,是很有益的,故其唐诗分期之说,至今仍常为研究者所沿用。应该说,这是高棅对唐诗的宏观研究的一大贡献。但他对九品的区分与论述,确有不当之处。如七古以李白为正宗,杜甫为大家;王士禛认为李、杜均应为大家(见《香祖笔记》),李慈铭则认为杜应为正宗,李应为大家(见《越缦堂读书记》)。又如五七言绝句的繁荣,本是唐诗高潮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本书恰好是这两种诗体既没有 “大家”,也没有 “名家”。

三、标举盛唐,推崇李杜。本书上承严羽师盛唐而尊李杜之说,并体现 “闽中十子”诗必以盛唐为 “楷式”的主张,在选诗数量、排列位置、论述评价等方面,都竭力突出盛唐,尤突出李、杜。李诗入选274首,杜诗入选296首;李白被推为诸体之“正宗”,杜甫被尊为五古、七古、五律、五排、七律独一无二的“大家”。此中虽有扬杜抑李之嫌,但总的说来,突出盛唐,尊崇李杜,还是有道理的;何况,这对救治宋末以来逶迤颓靡的诗风,实在是对症的良药。至于后来“前后七子”标榜“诗必盛唐”而一味摹拟复古,则不能归咎于本书,如同消化不良者不能责怪美食宣传者一样。清钱谦益、叶燮等因反对 “七子” 而责难本书,实非公允之论。

此外,本书卷首附有诗人小传、《历代名公叙论》;书中许多作家作品之后,还胪列了一些前人的评论;诗中有关史实、地理等,亦间有简注。凡此都有一定参考价值。本书成于明初,所据皆旧本,对校勘唐诗尤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