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录》的主要内容,《西游录》导读
《西游录》是记述中亚地区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作者耶律楚材,成书于1228年。元盛如梓 《庶斋老学丛谈》曾节录其纪程部分。后世所传者多据此节本。1920年在日本宫内省图书寮发现有旧钞足本1册,系据原刻本钞录。日本曾据此钞本排印出版。《六经堪舆丛书》又据日本排印本重排出版。近人李文田、丁谦、张相文和向达等分别著有《西游录注》、《西游录地理考证》、 《西游录註》和 《西游录校注》等。
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晋卿,号湛然居士。法名从源。契丹皇族。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释、老、医、卜之说。身长8尺,仪表非凡。世居燕京(今北京)香山。幼习儒,长而学佛。官至中书令,治绩卓著。是中世纪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学问家。他为改变蒙古统治者尚武轻文的偏见,为保护知识分子和中原文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著有《西征庚午元历》、《湛然居士文集》 等。
1215年,成吉思汗攻下燕京,耶律楚材即被召用。1218年他从永安 (今北京西山一带) 出发,经云中(今山西大同市),北度阴山,过蒙古戈壁,到达今蒙古肯特省克鲁伦河畔的行宫,见到成吉思汗。他受到成吉思汗的重用。以后又随成吉思汗西征,到达中亚细亚一带。旅途所见所闻,大大丰富了他的地理知识。在西域时,他发现当时所用的《金大明历》推算的月蚀发生时刻,与西域实际所见相差很大。因此他提出了东西“里差”这一新概念。这实际上是一种原始的地理经度概念。
1228年他写成 《西游录》一书。全书原本共5000余字。分3个部分: 序、上、下。“序”以辩论佛道正邪为主。“上”记述他自燕京北上、西行所经各地的情形,约1000余字。“下”不足4000余字,内容为游记,兼及与邱处机的辩论。
本书重要之处在于作者所记录的我国西北及中亚各地的山川、物产、民族、气候、民俗等。他记录过金山 (阿尔泰山)时的情况说: 时 “方盛夏,山峰飞雪,积雪千尺许。……金山之泉,无虑千百。松桧参天,花草弥谷。从山巅望之,群峰竞秀,乱壑齐流,真雄观也。”还记录了金山是亚洲东、西的分水岭:“自金山以西,水皆西流,流入西海 (里海)。”关于印度,他记道: “黑色印度城。其国人亦有文字,与佛国字体、声音不同。国中佛像甚多。国人不屠牛羊,但饮其乳。”又记北印度记: “印度北鄙之边民也。土人不识雪。岁二获者。”在恒河平原上,他记为:“此国之南有大河,阔如黄河,冷于冰雪,湍流猛峻。从此微西来,注入正南稍东而去。……土多甘蔗。广种禾黍。土人绞取其液,酿之为酒,熬之成糖。”总之,《西游录》忠实地记录了13世纪中亚、西域的地理风光、文化面貌,补充了这一时期西域文献的不足,弥足珍贵。
向达曾评论此书说: “是13世纪记述天山以北和楚河、锡尔河、阿姆河之间历史地理最早、最重要的书。”“游其地归而以汉文记载游踪的,绝无其人其书。”向达的 《西游录校注》是当时国内的最新水平。此后,陈得芝、张广达又增补了一些中外文资料。
参考文献
- 向达校注: 《西游录》,中华书局,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