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寿经义疏》的主要内容,《无量寿经义疏》导读

《无量寿经义疏》的主要内容,《无量寿经义疏》导读

《无量寿经义疏》是解释《无量寿经》的佛教著作。慧远著。本书收于历代刊刻的佛教《大藏经》中,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将本书收于第37卷。

慧远(523—592)是北朝、隋代初期的著名僧人。因他晚年常住于净影寺,因此被称为“净影慧远”。有时为区别于东晋时庐山东林寺僧慧远,又称他为“小远”。据 《续高僧传》等记,他俗姓李,敦煌人。后迁居上党高都(治所在今山西晋城)。13岁出家,博学大小乘经论。20岁从北齐沙门大统法上受具足戒。577年北周灭齐,周武帝在齐境推行灭佛措施,命沙门还俗,经像法物均遭毁废。时大统法上等均默不作声,慧远则起而抗争,以地狱报应等事抗辩。后来他隐迹于河南汲郡西山。至隋统一天下后,他曾应召入长安,位任“大德”,居于兴善寺。净影寺建成后,他又常住净影寺,以讲说为事,四方学者多达数百人。慧远是北齐沙门大统法上的弟子,而法上是相州南道地论学者慧光的高足。因此慧远所宗以南道地论师义为主。他的主要著述有《大乘义章》、《十地经论义记》、《地持论义纪》《大涅槃经义记》和《无量寿经义疏》等多种。

《无量寿经》是中国佛教净土宗依据的一部主要经典,与《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合称为“净土三经”。此经有多种汉译本,比较流行的是曹魏时康僧铠翻译的二卷本。此经除了宣传阿弥陀佛(即无量寿佛) 的殊胜功德,以及此佛的国土,西方极乐世界的庄严美妙外,主要讲了阿弥陀佛的前身,即法藏比丘为修行成佛时所发的四十八个大愿。这些誓愿主要是讲阿弥陀佛的国土要成为一个没有各种痛苦烦恼,充满各种欢乐喜悦的极乐世界。凡信奉阿弥陀佛愿力、听闻和诵念阿弥陀佛名号的众生都可往生此佛国土,享受清净极乐的生活。佛教净土宗的思想和信仰基础,就是建立在阿弥陀佛的这些 “愿力”的基础上的,因此此经在净土信徒中有广泛的影响。《无量寿经义疏》就是详细解说和注疏这部佛经的著作。《义疏》全文共分上下两卷。上卷首辨此经属顿教菩萨藏,接着开释经题,一直到法藏比丘四十八愿。下卷主要解说西方极乐国土庄严殊胜,往生彼佛国土者,分上辈、中辈、下辈三种,都具三十二相,智慧圆满,殊胜安乐等。接着释佛祖如来劝请信奉,弥勒等诸菩萨精勤修行,及诸佛国菩萨亦往生西方,十方诸佛,皆共赞叹西方净土,诸人闻经悟道,大众同喜等等。

《无量寿经义疏》把法藏比丘的四十八愿归纳为3类: 1. 摄法身愿 (第12、13、17愿)、2. 摄净土愿(第21、32愿)、3. 摄众生愿 (其余43愿)。又把三辈九品往生人的根机分作大乘之机(上品三人)、小乘之机 (中品三人)、大乘始学之机 (下品三人)。并一一判别此等人的阶位。但他又提出 “然此三辈,人位虽殊,至欲往生,齐须发心求大菩提,专念彼佛,回向发愿,方得往生”。

慧远的《无量寿经义疏》是中国较早论述净土教义的著作,在当时有一定影响。因此他的释义为当时一般佛教学者所重视。如三论学的吉藏、天台宗的智顗以及后来的净土宗人迦才、善导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他的净土思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