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作品简析与读后感
传奇剧本,又称《还魂记》、《还魂梦》、《牡丹亭记》、《牡丹亭梦》、《牡丹亭还魂记》,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他最得意的作品,自云:“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该剧系根据当时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记》改编。和小说相比,《牡丹亭》不仅在情节上作了较大改动,而且思想性也有了极大提高。情节是:南宋时,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在侍女春香引动下,到后花园游春,触动春情,随即梦中与理想的情人柳梦梅在牡丹亭畔幽会,从此一病不起,怀春而死,埋在梅花观。穷书生柳梦梅进京赴试,借宿梅花观,看到丽娘画像,也觉似曾相识,十分爱恋,遂和画中人阴灵幽会。梦梅掘墓开棺,丽娘得以起死回生,二人结为夫妇。后梦梅中状元,又经一番周折,杜宝也承认了女儿的婚事,全剧以大团圆结局。《牡丹亭》所写的爱情,有着和其他同题材戏剧不同的特色,剧中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描写一对陌生青年男女在梦中相会,由梦生情,由情而病,由病而死,死而复生,突出了一个“情”字,超乎常理而又悱恻感人。《牡丹亭》的动人之处也正在于杜丽娘有“情”。汤显祖在剧本前的《题词》中说:“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明人王思任在《牡丹亭序》中说,杜丽娘“梅柳二字一灵咬住,必不肯使劫灰烧失”,也抓住了杜丽娘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定。《牡丹亭》在艺术上的成就还表现在它的文采华美,字圆句润,状物写情,幽婉动人,如《惊梦》中杜丽娘所唱〔步步姣〕和〔皂罗袍〕,可谓字字珠玑,最为脍炙人口。《牡丹亭》问世后,盛行一时,许多人为之倾倒。娄江一个叫俞二娘的看后竟断肠而死;女伶商小伶演此剧后伤心而亡。这说明该剧有着感人至深的艺术力量。明人沈德符说,该剧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又说作者“才情自足不朽”(《顾曲杂言》)。从明到清,《牡丹亭》热一直不减,改编者,演出者,评点者,刻印者,为数甚多。该剧还被译成多国文字,流传海外,载誉他国。许多戏曲、小说、曲艺作品,都受《牡丹亭》的影响。《红楼梦》中有一回《牡丹亭艳曲警芳心》,是表现宝黛爱情的关键情节,可见其影响之大。时至今日,该剧的折子戏《春香闹学》、《游园惊梦》仍是盛演不衰。由于此书的反封建、追求自由婚姻的内容触了封建社会的卫道者,又因戏中有金兵南侵情节,触犯清人时忌,此书遭禁。
《牡丹亭》版本甚多,其中明怀德堂《重镌绣像牡丹亭还魂记》是现存各本中最可靠、最接近原本也影响最大的版本。196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徐朔方、杨笑梅校注本多次再版,最为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