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作品简析与读后感

《道咸以来朝野杂记》作品简析与读后感

《道咸以来杂野杂记》,近人崇彝撰。崇彝姓巴鲁特,字泉孙,号巽庵,蒙古族。他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柏葰是道光、咸丰间大学士。崇彝在清末任户部文选司郎中,对北京的情况非常熟悉,此书就是一部记载道光、咸丰以来直到本世纪30年代北京的掌故旧闻的笔记。原书共8卷,分为诸帝、宗支、朝局、朝士、外吏、世家、章制、收藏、宅第、市肆、风俗、寺庙胜迹、令节、酒食、车马、游戏、琐闻共17类,1983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此书标点本,却将原有的卷目和门类全部去掉,全书通篇连下来,查阅和征引极为不便。

前人记载北京掌故的著作,大都详于清代乾隆以前,光绪间震钧的《天咫偶闻》虽然较为晚出,所记也只迄于清末,民国间陈宗蕃的《燕都丛考》则又以街巷为经,于北京的风俗民情语焉未详,此书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举凡帝系宗支、政局典制、园林第宅、寺庙古迹、节令游览、里巷琐闻、市井风俗、人物轶事等等,均有所叙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道光以来近百年北京的社会面貌。由于作者世居北京,耳濡目染,闻见真切,故所记多确凿可据,已故史学家邓之诚对本书颇为推重,他在题跋中称“此书皆亲见亲闻,当与《啸亭杂录》并传,非《天咫偶闻》等书所能望其肩背也”。本书虽称“朝野杂记”,但记述实偏重于民间琐闻和城市生活方面,邓之诚认为应该朝野并重,不应像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那样专记琐事。其实,有关北京风俗民情及社会生活面貌的记载,才正是官书中所缺乏的内容,同时也是作者最熟悉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