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种书体源流浅说》作品简析与读后感
《各种书体源流浅说》,北京中国书法研究社编著,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此书分为5章,各章配以影写图版,分别分绍了篆、隶、楷、行、草5种主要书体的历史源流及演变。此书将甲骨文、大篆、小篆、钟鼎器的款识归入篆书一章。自光绪二十五年(1899)在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发掘出刻有甲骨文字的大量龟甲始,使书法研究学者对殷周通用的“古文”——我国最古的一种书体,有了前所未有的了解。大篆又称籀文。许慎《说文·序》载:“(周)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此书认为大篆为籀所创,虽此说尚无定论,但大篆由甲骨文演变而成则无疑义。秦始皇“书同文”,而字体“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秦将文字统一为小篆后,因奏事繁多不便书写,逐渐将笔划由圆折变为方直,因始用此书体办公文的官职名“徒隶”,遂名“隶书”。至汉代,隶书臻至最佳。楷书始于魏盛于晋而流传至今代不乏人,其分两大体系——唐碑和魏碑。欧阳洵、虞世南、颜真卿等皆各创一体。“务从简易,相间流行”的行书,晋为繁荣时期,被推为“书圣”的王羲之,其《兰亭序》被历代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草书分章草、今草。章草,一说源于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因其传世书法作品《急就章》,取其“章”字而名;一说后汉章帝喜杜度草书,命其奏章也用草书。今草由后汉张芝将章草变化而成,以体势联绵为其特点。从此书论述的各种书体的源流及发展,可见汉字书法革故鼎新的历史过程。